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污染加剧:石油、生活垃圾和放射性物质的威胁

海洋污染加剧:石油、生活垃圾和放射性物质的威胁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港口、码头和船坞等交通类人工海岸的过度建设,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加剧。其中,石油污染是此类人工海岸水域的主要污染物。除此以外,船舶排出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洗舱水均会对水域造成污染。放射性物质会泄漏至周边海域,并可以通过洋流扩散至大洋中,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后代可能发生基因变异及污染海洋食物链。污染物在近岸大量累积,造成近岸海域污染越来越严重。

海洋污染加剧:石油、生活垃圾和放射性物质的威胁

人工海岸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密度更高、强度更大的人类活动,形成的多种排海废弃物加剧了近岸海洋环境的污染(图6-2)。这类影响主要来自渔业类人工海岸,交通类人工海岸以及能源矿产类人工海岸。

图6-2 海洋水体污染加剧

目前,高密度的人工海水养殖大多已进入半集约化或集约化养殖,残存的饵料、养殖生物(鱼、虾、蟹等)的排泄物、施用的化肥以及消毒剂等药物均会使得附近海域水体污染物超标,影响水体正常的生态功能。具体分析来看,渔业养殖产生的氮、磷、硅等营养盐,硫化物、img、固体悬浮物和有机质等会对自然水体和底泥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短时间即可大量繁殖爆发形成赤潮,改变水体颜色。有些微藻还能够产生麻痹性贝毒、腹泻型贝毒、神经性贝毒或西加鱼毒等毒素,直接杀死捕食者或者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更高营养级生物,甚至可以导致人类死亡。1989~1999年,在香港发生的西加鱼毒中毒事件,导致了1 000多人中毒。而在2000年以后,中毒事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一年内发生的鱼毒性中毒事件就多达上百起。此外,赤潮还可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资料显示,1997~1999年,仅东海海域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0多亿元。2000年以后赤潮发生更为频繁,爆发面积也逐年扩大,有毒有害赤潮比例也不断上升。2012年,仅福建省平潭沿海发生的一起米氏凯伦藻赤潮,就导致了鲍鱼养殖业直接损失高达2亿元。

港口码头和船坞等交通类人工海岸的过度建设,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加剧。其中,石油污染是此类人工海岸水域的主要污染物。船舶装卸货物、碰撞或搁浅均可造成石油泄漏。一方面,泄漏后的石油漂浮在水面形成油膜,造成表层海水溶解氧减少,而石油的降解过程更是需要消耗大量溶解氧,影响水体中溶解氧,进而影响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石油中所含苯等有害物质,可以直接杀死水生生物或者通过食物链富集,影响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图6-3)。除此以外,船舶排出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洗舱水均会对水域造成污染。

图6-3 石油泄漏导致生物死亡或污染

近几年,沿海核电站发生事故造成海水污染的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图6-4)。核电站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具有放射性,对人体危害巨大。放射性物质会泄漏至周边海域,并可以通过洋流扩散至大洋中,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后代可能发生基因变异及污染海洋食物链。其中,较主要的影响是改变动物基因和影响繁育能力。(www.xing528.com)

图6-4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

法国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院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算,得出结论:以微粒形式沉淀在海底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造成长期污染。特别是铯-134和铯-137。放射性物质还有可能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富集。如果是放射性的铯,在软体动物和海藻中的富集率是50倍,但是在鱼类中则会富集400倍。放射性碘则相反,在鱼类体内会富集15倍,在海藻中是1万倍。

除此以外,工业污水、矿产废水以及养殖业使用的农药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如Pb、Hg、Cd、Cu等。此类水体排放至海洋中,可以导致自然水体重金属超标。高浓度的重金属可以直接杀死海洋生物。Cd2+的浓度由200 μg/L上升至20 000 μg/L时,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由33.3%上升至100%(王晶,2007)。低浓度的重金属则可以被海洋生物吸附、吸收或摄食,并随生物的运动而产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等食物链(网)而逐级放大,致使鱼类等生物体内富集着较高浓度的重金属,或危害生物本身,或由于人类取食而损害人体健康。此外,海洋中的微生物能将某些重金属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无机汞在微生物作用下能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

与此同时,围填海形成的人工海岸导致自然岸线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了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减小了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污染物在近岸大量累积,造成近岸海域污染越来越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