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标准对BIM名词定义结果

国家标准对BIM名词定义结果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 BuildingSMART International 认为BIM是首字母缩略词,以下三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彼此关联。由此可见,BIM由建筑信息模型、模型应用及业务流程信息管理三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整体组成。在经过一段的实践后被证明不切实际,因此目前“单一模型”已经不再是BIM实践的方法论中的一员了。因此,目前中国BIM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还缺乏一种BIM落地的有效途径。

国家标准对BIM名词定义结果

美国 BuildingSMART International 认为BIM是首字母缩略词,以下三者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彼此关联。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设施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该项目相关方的共享知识资源,为项目全寿命期内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是建立和利用项目数据在其全寿命期内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业务过程,允许所有项目相关方通过不同技术平台之间 的数据互用在同一时间利用相同的信息;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建筑信息管理是指利用数字原型信息支持项目全寿命期信息共享的业务流程组织和控制过程。建筑信息管理的效益包括集中和可视化沟通、更早进行多方案比较、可持续分析、高效设计、多专业集成、施工现场控制、竣工资料记录等。

由此可见,BIM由建筑信息模型、模型应用及业务流程信息管理三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整体组成。中国BIM标准的任务是结合中国工程建设国情统一应用BIM技术的方式和方法,使项目全寿命期内的各参与方能够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解决建设行业的信息孤岛问题,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①建筑信息模型:全寿命期工程项目或其组成部分物理特征、功能特性及管理要素的共享数字化表达。考虑到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管理规定和特点,增加了“管理要素”;

②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在工程项目中的各种应用及项目业务流程中信息管理的统称。

将模型应用(modelling)及业务流程信息管理(management)统称为应用,也是考虑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现有工作和管理模式,避免人为割裂专业技术工作与信息管理工作,二者彼此依存、互相融合。

查理·伊斯特曼发表第一篇关于今天所说的BIM的理论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在一个数据库化的模型上操作得到平、立、剖和透视图;对该模型的一处进行修改,在所有反映该处的所有图纸都会得到自动地、立刻地更新……”。单一模型的提法,即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以及开发商等大家共同在一个BIM文件上工作,以达到从始至终的数据共享。在经过一段的实践后被证明不切实际,因此目前“单一模型”已经不再是BIM实践的方法论中的一员了。现在的BIM实践基本都采用了“多模型”并加入“追求数据共享、互相衔接、数据在建筑生命全过程应用”等理想。

经过近十年的BIM应用过程,我国大型设计企业基本上拥有了专门的BIM团队,有一定的BIM实施经验;施工企业起步略晚于设计企业,不过不少大型施工企业也开始了对BIM的实施与探索,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大多局限于设计或施工阶段的局部应用,运维阶段目前的BIM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在建筑的全寿命期中的应用实例。因此,目前中国BIM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还缺乏一种BIM落地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专业分工及管理分类,形成了每个人承担的任务,几十年来没有因为计算工具发展和应用软件升级而改变;我国政府特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方式也不会因为一时迎合BIM而更改。既然单一模型不可能实现,多模型在以往我国的BIM实践中也遇到不少困难,因此,将个人完成任务与信息模型技术结合,设立更多子BIM(模型)—任务信息模型。这有利于直接提高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吸引更多人认识BIM、使用BIM。

③任务信息模型:以专业及管理分工为对象的子建筑信息模型。(www.xing528.com)

④任务信息模型应用:面向完成任务目标并支持任务相关方交换和共享信息、协同工作的任务信息模型各种应用及任务流程信息管理的统称。

⑤基本任务工作方式:符合我国现有的工程项目专业及管理工作流程,以现行的专业及管理分工为基本任务,建立满足项目全寿命期工作需要的任务信息模型应用体系来实施建筑 信息模型应用的工作方式。

⑥基本任务工作方式应用软件: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融合我国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和专业及管理工作流 程并按基本任务工作方式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软件。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涉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应用软件。只有借助应用软件,BIM才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已有的专业应用软件是BIM的应用基础,专业BIM应用软件既可按BIM要求全新打造,也可在原有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我国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专业应用软件基础很好,已拥有一批具有较高市场覆盖率的专业应用软件,其已有的专业功能、标准和规范集成功能、系统架构、市场格局,以及操作习惯等都可以维持不变,只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BIM能力与专业功能提升和改造,即可成为任务信息模型应用软件。通过改造原有本土专业软件实现BIM应用,是充分利用我国已有资源,延续专业从业人员应用习惯,是快速实现BIM应用的可行之路。一方面,众多本土任务信息模型应用软件开发可以相互独立进行,并不一定要依附于各阶段或项目全寿命期BIM管理系统;另一方面,通过BIM标准实现任务信息模型在阶段和项目全寿命期使信息互联互通。各阶段任务信息模型的组合和集成系统及项目全寿命期BIM管理系统的开发也可不涉及专业功能,需要的是基于BIM标准的各任务信息模型数据的组合或集成的管理功能,其重点是基于BIM的信息互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工作流程的优化

工程建设数字计算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程,即人工时代、键盘时代和集成时代。在人工时代,从算盘计算尺到计算器,依靠计算工具的提升帮助人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在键盘时代,从计算机辅助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三维数字软件,依靠将人的思维固化于计算机中的计算机软件升级帮助人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独立软件工作;目前我们将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利用数字化、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BIM技术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我们为之努力创造条件以实现建筑全生命信息的集成时代。

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目的是为提高工程师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不论处于什么时代,工程师永远是工程建设的主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工程师服务。因此,专业工程技术标准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础,也是对正确BIM模型的基本要求。

BIM是一套社会技术系统,中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中国BIM工作方式必定有别于国外BIM。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应用软件在中国工程建设大潮中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离开这些软件,各类企业就没法正常工作;目前没有一个软件或一家公司的软件能 够满足项目全寿命期过程中的所有需求,短期内不可能出现一批可以代替所有中国专业应用 软件的其他三维软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技术上建筑业企业都没有能力短期内更换所有专业应用软件。建立各任务目标软件技术标准及信息模型间数据直接互用标准,并按此标准改造国内外现有任务(专业和管理)应用软件,开发其他任务软件,逐步完善项目全寿命期所需任 务信息模型。

国产应用软件具有很成熟的专业能力,满足我国专业标准要求,符合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但这些软件“数字化”能力较弱难以满足BIM的“数字技术”能力要求。因此国内专业(含管理)应用软件应该按照BIM标准要求进行改造,强化国产软件的BIM数字功能,形成 P-BIM软件;国内市场上的国外“BIM”软件以三维数字技术为特点强化了软件的各种功能。但完成中国工程项目要涉及国内专业标准及相应管理流程,国外“BIM”软件应该按照我国专业及BIM标准进行改造,形成 P-BIM软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