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善鸿讲道德经:悟道高人与修道之风

齐善鸿讲道德经:悟道高人与修道之风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修道之人的风范。第一个道理,悟道而得玄通。这一章紧接前章,对得道之士做了描写。这是在告诉人们,只要学道、悟道,就会达到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微妙玄通的境界,就能够行道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第二个道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悟道的人不会自诩悟道。真正悟道的人,懂得大道是无限的,个人所悟也是有限的,因此绝不会以为已经悟道而骄傲自满。道者警觉,俗者大意。

齐善鸿讲道德经:悟道高人与修道之风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世外高人:头戴斗笠,白胡子飘于胸前,衣着朴实,少言寡语,目光冷峻,高深莫测,独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对人间的事好像漠不关心;即使遇到挑衅,也往往不会还手,显得胆小怕事一样;可一旦出手,对方又会顷刻间落败。这副样子,这种做派,这样的功夫,不知迷倒了多少人!

经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意】

古时候,悟道之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一下他的样子。

他小心谨慎,好像冬天踩着薄冰过河;他警觉戒备,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庄重,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轻盈,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又徐徐地呈现出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生新。

【核心要义】

修道之人的品性。

修道之人的风范。(www.xing528.com)

老子这里所说的悟道者的样子,不像我们通常想的那样仙风道骨、玉树临风,反而像是胆小怕事、混混沌沌的样子,也看不出有大智慧。难道修道、悟道就是变成这个样子吗?

当然,转念一想,老子既然这么说,肯定有我们参不透的道理。想想看也是,人家有功夫的人岂是我等没功夫的人能看透的?若是被我们普通人看透,可能也就不是什么高人了吧?实际上,老子是通过这样一番描述,告诉我们以下几个重要的人生道理的。

第一个道理,悟道而得玄通。这一章紧接前章,对得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因为悟道者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这是在告诉人们,只要学道、悟道,就会达到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微妙玄通的境界,就能够行道而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若是不学道、不悟道呢?当然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天地人间的规律,即使再努力也是枉然。

第二个道理,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而不冲动、警惕而不大意、严肃而不放肆、洒脱而不拘谨、融和而不排斥、纯朴而不张扬、旷达而不狭隘、浑厚而不浮华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世从不自满高傲。

第三个道理,修道无尽头,时时修道中。悟道的人不会自诩悟道。如果谁说“我是悟道之人”,仅仅凭这句话,就可以断定,此人并没有悟道。真正悟道的人,懂得大道是无限的,个人所悟也是有限的,因此绝不会以为已经悟道而骄傲自满。从古至今,真正的修行者非但不会骄傲自满,而且还时时保持自观、自省的状态。想想看,红尘中不修行的人,不就是因为对自我俗念缺乏随时的警惕和警觉,无法做到随时改过,从而积小过而成大错吗?正因为如此,才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

老子为我们展示了悟道者那种独到的风貌和独特的人格形态。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自制能力。老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格就是悟道者的状态:敦厚朴实、安详恬静、谦卑忍让,但又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转动。

世俗中不学道、不修道、不悟道的人就完全不同了:张扬,急不可耐地自我表现,没搞清楚情况就胡言乱语地冲动。这一切显示的都是无道者的浅薄。

【悟道箴言】

道者谨慎,俗者自负。

道者敬畏,俗者轻狂。

道者警觉,俗者大意。

道者慎行,俗者赌徒。

道者严谨,俗者轻率。

道者自制,俗者造次。

道者无声,俗者张扬。

道者敦厚,俗者浅薄。

道者豁达,俗者小气。

道者圆融,俗者偏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