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艺术研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艺术研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乐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与歌唱相关的各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根据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种特殊“乐器”。声乐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学科。歌者有了高超的技术和美妙的声音,不一定意味着成功。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技术和艺术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使声音技术与艺术表现达到辩证统一。

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艺术研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基本概述

歌唱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涉及规律、规则、技巧、方法,艺术则是最后的成果及完美的表达。俞子正教授在《声乐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只有声音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本意。反之,即使有很深很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声音依托,根本就谈不上声乐艺术,声音是情感表现的手段,声乐训练的技术目的都是为了建立表达情感的必要手段,是保证情感表达的可能性。因此,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声乐的声情并茂的认识,任何只注意‘声’或‘情’一方面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作为技能性的艺术教学活动,它的科学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培养提高歌唱发声技能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歌唱发声是通过人的发声器官这个“乐器”来实现的,它是一个人的复杂的心理生理行为。声乐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与歌唱相关的各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根据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种特殊“乐器”。表现作品是民族声乐教学另一个重要内容,老师必须教会学生认真地了解与分析作品,熟练地运用声音技巧,真实、生动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不能对作品随意发挥,不可把与内容不符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段强加于作品。

其次,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科学性。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音乐修养、文化修养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施教。生理条件的异同,同一声部也条件各异,如根据不同心理特征,不同气质形成不同的性格。从小的方面来区分性格,就更是千篇一律了。不同学生接受音乐或声乐训练时间、程度迥异,也形成不同的音乐或声乐基础;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学习能力也程度不一。无论任何人学习都不可能一步登天、点石成金,只能是逐渐进步的。从发声技巧训练到歌曲表达都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教师要稳步施教,学生必须遵循教师的步骤练习,稳中求进、求成。

声乐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教师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按照教师的要求,经过不断反复的练习提高、巩固歌唱技能和表现能力,是一个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声乐艺术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歌唱心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适应不同环境,增强心理素质,实现歌唱发声技能与创造力融合,提高声乐艺术表现力。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声乐是靠练出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而声乐教学主要就是实践的教学。歌唱技能和表现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歌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理论不可或缺,它对实践有指导性的作用。歌唱发声、感情表达都有其理论依据,教学上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使训练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理论如果占据太大篇幅的话,声乐教学就会丧失其实践性的本质,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因此,必须要进行实践才行。

歌者有了高超的技术和美妙的声音,不一定意味着成功。因为,声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展示声音和技巧,而是表现作品的内容。技术是声乐表演的方法,艺术才是目标,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而“没有技术,只有艺术的创造意图,根本达不到艺术的目的;只有技术,我们听到的仅是发声的机器,毫无共鸣和美感。”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技术和艺术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声乐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使声音技术与艺术表现达到辩证统一。通俗点讲,民族声乐教学就是培养人的艺术歌唱能力。

艺术创作、艺术要求、艺术想象、艺术境界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基本功、技巧是为艺术服务的,是体现艺术效果的方法。但民族声乐教师中相当多的人经常忽视这一原则,将自己的头衔变成了所谓“声音”教师,专教发声,谈起如何发声、如何唱高音、如何扩大音域、如何增强音量等时滔滔不绝,朗朗上口,但就如何表达音乐、抒发感情、如何理解角色、如何处理音乐时,相比之下话就少多了。上课时,练声再练声,于是仅用短短的时间把歌曲草草过两遍了事。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只好按录音模仿,尤其是对于外文、古文,学生不理解或不清楚,教师也不深究,这种情况下的演唱怎么能触人心弦?学习美声唱法的人在这方面格外严重。习惯于找方法,唱任何曲目都已习惯于不动心、不煽情,歌词成了一种无意义的符号,养成只重视评论声音,同时,教授别人更是如此。

客观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抽出技术问题简单讲一讲、练一练是极其必要的。但一个问题做到以后,应迅速将其放回歌曲当中再用艺术去要求,换句话说,在教授基本功时,每一个发声练习句,哪怕只有两三个音符,也要有音乐律动、音乐感觉。例如,在讲解如何做到延长音的渐弱时,要举例告诉学生,具体作品渐弱的意义,如舒曼的歌曲《奉献》中,由激情的显示部转到中间段时,伴奏变为三连音和弦,音区降为中低声区,音色要更柔和、温暖。在要求音色、音量变化的同时,应向学生阐明词意是什么。学生懂得了词意,就会以艺术想象去带动技术的完成。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技术训练时,千万不能缺少全局观点,只顾于局部应付,必须遵循其科学的训练体系。

最后,歌唱训练的科学性。艺术歌唱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歌唱技能和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培养。因此,声乐教学不是单纯的声音技巧的训练,不是制造发声机器,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能仅凭其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宽窄来衡量。应该在从浅到深的一般技术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独创能力;引导学生去了解、分析乐曲,启迪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领悟能力;运用技巧和创造力表现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www.xing528.com)

(一)注意要点

课堂教学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经常被忽视,一味追求发声,唱高音,扩大音域等技巧练习,然后唱两遍歌曲完事,对于歌曲的难点、疑点,艺术与情感处理不是太重视,要使学生的演唱达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的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客观上来讲,要想发出悦耳的声音,技巧是手段,其中包括发声与吐字、咬字等,技术是为歌唱内容服务的,即便是练声曲,也不能脱离音乐律动性和乐句音乐感觉,哪怕只有两三个音符。

其次,教育学生尽可能地多了解民族声乐作品与民族在声乐文献,多看些中外名著与书籍,多了解一些描写各类人物性格、情感的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等,从中汲取与体会各种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与增强自己的阅历与知识面,从而提高歌唱者自身的文学艺术素质,为歌曲的艺术表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歌唱者在演唱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熟知词曲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歌曲的风格、内容、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的高潮,研究歌曲的难点,旋律表现的特点,做好歌曲演唱的全面准备工作,做到了然于胸。

最后,熟练了发声技巧,有了对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体会,掌握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多进行演出实践和系统练习,运用歌唱技术的技巧与能力,力求产生与内容相匹配的声音,以纯正的音色,气息的轻、重、缓、急进行控制与调整,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让歌声动人心弦,深入人心,与听众产生共鸣,为之动情。

例如,在高师合唱教学中,声部排列、合唱基本训练、合唱曲目选择、合唱作品的处理等教学环节要有科学性。声部排列要有别于专业合唱团的固定声部排列,高声部的学生与低声部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互换歌唱声部,锻炼学生既能演唱高声部又能演唱低声部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在合唱的基本训练中,既要注意合唱的和谐、色调、均衡、协调等专业基本要求,又要将上课重点放在歌唱发声知识上。

从起初的三声部合唱到混声合唱;在合唱曲目的选择上应多样化;在处理作品合唱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启发学生同一作品通过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技术性处理,可有不同的感情表达,使学生了解处理合唱作品需要有中外音乐史知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歌唱发声、艺术表演、音乐情感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继而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歌唱的艺术性来,包括对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始与终、发展与高潮的合理规划。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技能练习、教方法以及与有关的人文知识等方面得到发展,为日后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和传授音乐做好铺垫。

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必须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教师固有的知识、修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努力培养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