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脊椎S曲线与步行姿势

人体脊椎S曲线与步行姿势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腰椎曲线对于直立行走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如果没有S曲线,就像黑猩猩半直立的时候一样,上半身重力将在腰椎处形成一个较大的重力矩,从而使得长时间直立或行走时,下背部肌腱必须持续对抗上半身重力矩而导致疲劳。双臂摆动过程中借助重力的作用将髋、膝关节打开,而且腰椎也很容易形成特殊的S曲线,这样的话,人类直立行走也就很容易了。

人体脊椎S曲线与步行姿势

以男性匀称体型为例,计算在摆动过程中θ1和θ2之间的最大差值,并取y=0.29(此时频率取得极值)。

在自由摆动的过程中,人体会自然形成反弓姿势(图1-15),其腰椎处反弓的角度随着初始摆角的增加而增加,其计算结果如图1-14所示,当初始摆角θ1达到70°时,腰椎反弓角度(θ12)也达到了约32.7°。另外,身体在摆动中形成反弓的过程也是储存势能的过程,可以增加摆动后半程相关肌肉的收缩力量和幅度。

表1-4 腰椎反弓角度与初始摆角关系计算结果[21]

图1-14 腰椎反弓角度随初始摆角的变化[22] 

图1-15 下摆过程[23]

解释人体腰椎S曲线的形成原因:在运动过程中的双臂摆动初始角度较小(约30°~45°),而由静止状态开始的单次摆动则可以有很大的初始摆动角度(约70°~90°),这就要求腰椎形成的反弓角度超过35°,这足以形成人体腰椎的S曲线。腰椎曲线对于直立行走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如果没有S曲线,就像黑猩猩半直立的时候一样,上半身重力将在腰椎处形成一个较大的重力矩,从而使得长时间直立或行走时,下背部肌腱必须持续对抗上半身重力矩而导致疲劳。

直立人(与现代人接近)与其他物种运动能力相比较,其优势在于长跑能力,他们的特点在于:(1)完全直立,行走和长距离奔跑时跟骨着地,身体重量由主要下肢骨骼支撑,减轻了肌肉的负荷。(2)躯干无须像其他四足动物一样在每一个步伐过程中参与伸展和收缩,而是仅需左右小幅度扭转即可,这样使得其内脏不易在奔跑中发生过快的升温。南方古猿显然并不具备长跑的能力,但是他们下肢关节小而灵活,臀部宽大强壮,并且同样具备足弓,所以估计他们的短跑能力是较强的。短距离奔跑和长跑最大的差异在于着地方式不同,短跑是前脚掌触地,为软着陆方式,长跑则是足跟先着地,然后向前滚至前脚掌。所以,我们估计南方古猿行走时的姿势是微屈膝和屈髋,身体微前倾(图1-16),以前脚掌支撑为主,其脚掌承受的应力比较平稳,但是步宽较大,左右摇摆。其短距离冲刺速度较快,长距离行走则效率降低。

图1-16 南方古猿与现代人直立行走方式对比[24]

为了适应双臂摆动运动方式,古人类的上肢要短于下肢,而且上下肢的长度都要长于躯干,这种体型如果依然采用一般四足类动物用手掌行走的方式,其效率无疑会非常低。古人类也无法像黑猩猩一样用指背行走,因为双臂摆动要求手腕要具备很好的背曲能力,而指背行走又要求手腕固定不能背曲。双臂摆动过程中借助重力的作用将髋、膝关节打开,而且腰椎也很容易形成特殊的S曲线,这样的话,人类直立行走也就很容易了。(www.xing528.com)

(一)现代人身体结构测量

虽然现代人已经远离树栖生活,也不再以双臂摆动为运动方式,但是我们估计现代人身体长度比例结构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根据南方古猿化石特征推测,早期人类的上肢按比例而言稍长于现代人,但早期人类脚趾也比现代人长得多。测量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L1和L2的比值均值分别为0.998和1.001,男女两个数据差值的均值为1.45厘米和0.95厘米。

图1-17 人体测量姿势图示

图1-18为达·芬奇所绘的人体比例图,若我们将图中人体的脚尖向下绷直,手臂上举,则其肚脐刚好为脚尖和手指尖的中点艺术家达·芬奇深刻地洞察了人体的这一特点,而其解释则必须依赖于人体演化与运动力学,这是艺术与科学的奇妙结合。

表1-5 现代人(男生)身体结构比例测量结果[25]

续表

注:L1为人体仰卧并向上伸展手臂时,肚脐到指尖的距离;L2为人体仰卧并伸展脚趾时,肚脐到脚趾尖的距离。

图1-18 达·芬奇人体比例图[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