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揭示欲望之害

《老子》揭示欲望之害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罪过没有比引起欲望的罪过更大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过错没有比想得到更令人心痛的。虽然达不到目的,但就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在欲望的驱使下,很多诸侯国都想取周人的天下而为之,由此引发杀人、破家、亡国的惨祸和悲剧,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佛家也说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呀!

《老子》揭示欲望之害

“欲”字在《老子》中出现了30次,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用法:

第一,做名词,当“欲望”讲,这种用法有6处,如第1章“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第3章“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第二,也是做名词,当“引起欲望的东西”讲,这种用法有2处,即第3章“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第46章“罪莫大于可欲”。

第三,做能愿动词,“想……”“要……”的意思,这种用法最多,有22处,如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第46章“咎莫憯于欲得”。

甲骨文、金文中未见“欲”字。诅楚文、《说文》中左边都是一个“谷”字,右边形状稍有差异:诅楚文中,右边下面像一个人,上面像一个张开的口;《说文》中则是下面一个人,上面是一团气。

《说文》解释说“欲,贪欲也。从欠,谷声”,把“欲”解释为“贪欲”过于局限,用带有“欲”的词汇解释“欲”,也等于没解释;说“谷声”,这意味着“谷”是“欲”的声符,与意义无关。

古文中的“欲”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从欠者,取慕液之意;从谷者,取虚受之意”,这是认为“谷”不仅表示声音,而且也表示意义。

与段注大同小异,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从气的角度解释“欠”:“从欠,非‘慕液’也。人心所欲,皆感于物而动,故从欠。欠者,气也。欠之义引申为欠少,欲之所由生也。”

《老子》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中“不死”的“谷神”与“玄牝”是互喻的,都是比喻宇宙万物的本源。而“谷”又有无水之谷、有水之谷之分,无水之谷虽然无水,但可有气(参“谷”字条)。

把“欲”中的“谷”理解为有水之谷,那么“欲”就像段玉裁所说,“从欠者,取慕液之意”,这意味着人从万物本源的谷中汲取了一点能量而有了生命。

把“欲”中的“谷”理解为无水、有气之谷,那么“欲”就像徐灏所说,“欠者,气也”,这意味着人从万物本源的谷中汲取了气而有了生命。

人还是胚胎婴儿的时候,在母体内靠羊水提供养分而发育生长,羊水就可以理解为段玉裁“取慕液”的“液”;婴儿降生时“哇”的一声哭出来,这口气就可以理解为徐灏“欠者,气也”的“气”。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本身是因欲而生,也就是因父母之性欲而生。

气又分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称为“肾气”,是父母先天遗传给我们的;后天之气又称“水谷之气”,是靠每个人后天通过饮食水谷不断补益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欲也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所以《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因欲望而生,本身就是欲望的结果,又靠欲望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人是不能没有欲望的。那么《老子》为什么提倡“无欲”呢?又怎么理解《老子》所说的“无欲”呢?第3章说: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圣人治理天下,使人民心虚,使他们肚子吃得饱;使人民的志向抑制,使他们的筋骨强健;经常使他们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第19章说: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表现出本来的样子,守住我们的本源;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可见,《老子》也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欲望,只是希望人们能够降低欲望;对于正常的生理欲望也不反对,要不然怎么会说“实其腹”“强其骨”呢?《老子》所说的“无欲”是指不要有正常生理必需以外的过度的欲望。如第12章说:(www.xing528.com)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使人眼瞎,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稀罕的财物使人的行动受到妨碍,五味使人的胃口败坏,五音使人的耳朵变聋。所以圣人在治国的时候,只是使百姓满足基本的饮食,而不满足其他的需求和享受,所以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

欲望因为“五色”“五味”“五音”等外物的不断刺激而过度,因此与其说《老子》提倡“无欲”、反对欲望,毋宁说《老子》提倡减少欲望,反对引起欲望的东西。所以第3章说: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崇尚贤人,使百姓不争;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偷盗;不显露能够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使百姓不产生混乱。第46章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罪过没有比引起欲望的罪过更大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过错没有比想得到更令人心痛的。因此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长久的满足。第79章说: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成就了功业而不居功自得,像这样做就是为了不想显摆他的多能、多财。

“知足之足,恒足矣”(第46章),话虽如此说,要真正做到知足却很难,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正像“欲”的构字所显示的那样,它里面有个“欠”字,好像总是欠点儿什么似的。因为欠缺,所以总是感到不足,总是不断地想要,难怪《老子》中的“欲”大部分都是能愿动词“想……”“要……”的意思。

“想”“要”的心理动机是一样的,“想”“要”的东西却是不一样的,是可以选择的。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就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向,规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也规定了我们行为的成败。

要降低欲望,甚至做到没有欲望,这是《老子》所提倡的、应该达到的正向价值目标。正如第57章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我无为而人民自我化育,我好静而人民自然走正道,我不多事而人民自然富裕,我要是没有欲望那么人民自然淳朴。

反之,欲望过度,欲壑难填,饱暖思淫欲,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不断地升级,则是《老子》极力反对和贬斥的。如第29章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如果想要夺取天下而统治它,我看他不能达到目的。

虽然达不到目的,但就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在欲望的驱使下,很多诸侯国都想取周人的天下而为之,由此引发杀人、破家、亡国的惨祸和悲剧,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佛家也说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