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探讨仁义与《老子》:弱点揭示

孔子探讨仁义与《老子》:弱点揭示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公元前514年,孔子带着子路等学生,以及准备送往周王朝收藏的书册,来到曲仁里。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晚上,孔子绞尽脑汁,想如何从逻辑上找出老子立论的错误。想到这里,孔子认为已经抓住了老子理论中的致命弱点,思想上轻松得很,美美地睡了一觉。

孔子探讨仁义与《老子》:弱点揭示

孔子在成周访学问礼之后,学识大进,性情更为温和,作风更加朴实,在鲁国一带拜他为师的人更多了。他不满足于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接二连三地到各地访问学习,比如他到宋国考察过殷礼和殷文化,到杞国考察过夏礼和夏文化。在宋国,他得到一本叫《坤乾》的卜筮之书。在杞国,又得到一本叫《夏时》的历书。他在齐国听《韶乐》演奏入了迷,竟三个月不知肉味。他把虞舜时的《韶乐》和周武王时的《大武》作过比较研究,认为《韶乐》尽善尽美,《大武》尽美而不尽善。

但在十年之中,鲁国贵族内部的斗争十分复杂。无论哪一种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都没有认可孔子的才能。孔子得不到重视,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得倾注全部精力,培养学生,研究古代文化,搜集、整理了很多书册。他是一位极为尊崇周天子的人,希望天下统一,诸侯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孔子听说王子朝一伙把周王朝大批文化典籍劫往楚国时,除了忧虑之外,还想到把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书册送到王室的藏室收藏,用自己的行动去维护周天子的地位和威信。在他看来,一个人如能把自己整理的书册送到王室的藏室收藏,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同时,这件事情要办成也不容易,没有相当地位的人介绍是难以办到的。

子路了解老师的打算后,便向孔子建议,说:“我听说,周王朝的征藏史老聃这个人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了。老师要想把书送到周王朝收藏,不妨去试试求助于他。”

“好主意。”孔子赞许地说。

于是,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带着子路等学生,以及准备送往周王朝收藏的书册,来到曲仁里。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然而,出乎孔子的意料,老子竟然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推荐,不仅因为东周王朝的藏书已经名存实亡,在王朝内乱不止的情况下,把书册送过去,无异于飞蛾投火,而且更因为老子有了新的价值观念,把孔子热心搜求整理的书册已经视为草芥了。

孔子并不了解老子的新的精神境界,依然把他看做是一位喜好周礼的学者。所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

老子对孔子说的那一套六经大义当然是熟悉的,过去他信仰它们,现在他的思想已起了重大变化,从信仰六经转向贬斥六经,但他又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只得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希望听你讲讲要点。”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

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还有什么要指教的?”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呢?”

孔子回答说:“心思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本质。”(www.xing528.com)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唉!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危险得很哪!现在讲泛爱众人,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偏私。”

老子见孔子脸上一副迷惑不解的表情,就解释说:“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大家去宣扬仇恨和自私,而是要使你懂得,利己才能爱人,我为他人谋利,他人才能为我谋利,爱人与利己确实是一致的,无私就是有私。但是,现在人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利己,爱人则是虚假的,却又不敢承认利己,这不是很迂腐吗?”

老子停顿了一下,似乎陷入了深思。接着又对孔子说:“我的意思是说,人的一切行为应当是自然无为的。你看天地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日月本身是光明的,星辰原本就有排列的秩序,禽兽原本就成群结队地生活,树木原本就在生长,这一切都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什么人有意安排的,它们都是按自然本性生长、存在和发展。天地并没有仁爱之心,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人的本性应当是自然,不是某些人所提倡的仁爱。所以圣人也不提倡仁爱,任凭人们自作自息。你想让天下的人不失去他们生养之道吗?那就一定要顺从人们的自然本性,也就是顺道而行,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何必急于人为地标榜什么仁义!这就好像一个人因为孩子离家出走,就一边拼命地敲鼓,一边高呼孩子的姓名,让他回来,结果如何呢?鼓敲得越响,呼声越高,他的孩子听到了,反而逃得越远!这种做法,就是不知道人的本性。你提倡仁义,目的是要寻求人的本性,实际效果却是扰乱了人的本性。唉,你的学说实在扰乱人的本性啊!”

这个时候,孔子已届不惑之年,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已经成熟。他不能接受老子鄙薄仁义的观点,但一时间又反驳不了,只得暂时回到客舍里住下了。

晚上,孔子绞尽脑汁,想如何从逻辑上找出老子立论的错误。他想:眼下正是天下无道的乱世,老子也是同意这一对社会现状的估价的。要改变天下无道的状况,要救世,舍仁义别无他法。救世与仁义是统一不可分的,讲救世而不讲仁义,岂不如同那些辩者把一块白石中的白色属性与坚硬属性分开一样是狡辩吗?另外,老子又把无私说成有私,把有、无二者等同起来,取消了是、非二者的界限,强调差别而又将异、同二者统一起来了,不也是同样错误的吗?想到这里,孔子认为已经抓住了老子理论中的致命弱点,思想上轻松得很,美美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孔子率弟子兴冲冲地又来见老子。一见面,孔子就对老子说:“有人学道,可是立论总是相矛盾。把不可以的说成可以,不是的说成是。又像善于辩论的人一样,硬把石头中的白色与石头的坚硬分离开。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吗?”

孔子这段问话的弦外之音,是说你老子把仁者无私说成有私,岂不是把非说成是,把不可以说成可以吗!

老子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小官吏们办事一样,玩弄小技能,劳形伤神,自以为得意罢了。狗善于捕捉狸,但总是被人牵着走。猿猴因为灵敏,才被人从山林里捉来,在街头戏耍。这些玩弄小聪明的人,不是如同猎狗一样丧失了自然本性吗?怎能称为圣人!”

老子非常清楚孔子问话的用意,于是停顿一下,不太客气地说道:“孔丘,你从来闻所未闻、说不清道不明白的大道,我来告诉你吧!凡是有头有脚的人,无知无闻的多,有形体的人和无形无状的道共同存在的情况,是绝对没有的。动与静、生与死、兴与废,互为依存的条件,这又是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太平,取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而不在于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和礼乐制度之类的东西。人要忘记一切功利目的而达到物我不分的境界,要忘记一切私心杂念而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叫做忘记了自己。把自己都忘记的人,称为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太平。”

老子见孔子仍是不理解,便进一步解释说:“就具体事物而论,说具有白色属性就没有坚硬的属性,具有坚硬的属性就没有白色属性,说生和死是一样的,是与非没什么区别,这些当然都是荒谬的。但是,我讲的是大道,就事物的本性来说,区分什么坚硬与白色,这是毫无意义的。至于说生和死一样,是与非没区别,那倒是符合大道的。因为永恒的道是深不可识的,是不能用一般的是非观念去评判它的。大道被人们废弃以后,才有了仁义,有了是非之分。仁义是毒害人心的,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祸乱了。你要救天下么?那就让天下的人不要失去自己的本性,就应该顺从自然的功能来行事。白鹤不是因为天天洗才变成白色的,乌鸦也不是因为天天染才变成黑色的。它们的黑白颜色是它们的自然属性,这是不需要辩论的,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这样存在的。”

孔子这次访问老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和老子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有着根本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老子那富于辩证精神的思想却深深地溶进了孔子的内心深处,对孔子后来的言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