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晓平音乐研究:西部乐韵与跨文化探索

王晓平音乐研究:西部乐韵与跨文化探索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从古代传承至今,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二十余年国内外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异域音乐文化,且身体力行的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多声部民歌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一全球性音乐文化现象加深认识,从中可窥见人类早期的音乐文化生活,弥补以往音乐史著作中在这方面的欠缺。

王晓平音乐研究:西部乐韵与跨文化探索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1980年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民族音乐学在我国音乐学学科群落中立地生根。从仅仅有研究对象的类型和地域入手对其进行界定,到既注重研究对象的类型又关注音乐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再到即将音乐作为研究主体又注重将音乐置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之中;从关注“原始音乐文化类型”到关注“多元文化的城市音乐”,从关注音乐文化圈的划分与比较到关注“本土音乐”“社区音乐文化”“亚人类群体音乐的研究”;从关注一国一地音乐文化研究到跨国、跨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国内学者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然而,中国不仅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继承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从学科角度、从学理高度整理、归纳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新旧文化碰撞交融,如何认识理解中西问题、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尤为重要。

伍国栋指出,在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发展的30年中,关于其学科的名称、民族音乐学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中,有人却无视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文化传统积累,断然割裂民族音乐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联系,用所谓“外来理论和方法”否定本土同类学术领域过去已经存在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无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民族民间音乐理论及方法某些方面与“民族音乐学”相通、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构成已经作出重要贡献的成果,自当是一种学理层面本土存在的评价迷失。杜亚雄认为。作为一个学科,民族音乐学的调研对象是一切音乐,不但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创作音乐,不但包括严肃音乐,也包括流行音乐,但在我国,民族音乐学的调研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从古代传承至今,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以研究“非西方社会”——包括亚、非、拉美以及太平洋岛屿为目标的。是为了把所谓“异文化”当成与“本文化”(如西方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的实体加以理解,并通过这种理解思考“本文化”的局限。这是人类学从全球文化时空建构迈向文化多元并存观的具体表现。与现代社会的文化统一和普遍化倾向思潮相对立,多元文化论就是承认和提倡文化上的多元性,极力捍卫文化多样性。管建华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民族音乐学家开始由一元文化的音乐研究转向全球各种文化音乐多样性的探究。二十余年国内外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异域音乐文化,且身体力行的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显示出其学科范围的扩大及层次的增加,即研究任何音乐都涉及人类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关系,以及心理、物理、生理、生态等各个方面。

(www.xing528.com)

图2 会议期间考察合影

长期从事多声部民歌研究的樊祖荫教授认为,多声部民歌是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现象,且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文化的遗存。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多声部民歌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一全球性音乐文化现象加深认识,从中可窥见人类早期的音乐文化生活,弥补以往音乐史著作中在这方面的欠缺。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族音乐学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了迅速发展并渐趋完善,但在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有的问题甚至还没有涉及。(图2)只要坚持尊重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性质,既注意结合全球化的语境对后殖民研究、文化研究等当代民族音乐学新兴理论、重新重视历史方法、比较方法等做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又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对具体的音乐事象进行音乐本体分析与音乐社会意义研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克服当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学科相对单一、缺少主体文化思想、音乐形态研究仅用西方话语等局限,才能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