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民相信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

居民相信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海,由于居民投放和垃圾车清运非同时发生,绝大多数居民看不见垃圾车是否有分类收运。除了清运环节“被看见”,末端处置环节依然需要“被看见”。“末端处置决定前端分类”,在这一点必须认真回应居民的疑问。可是,每个人又在大量产生垃圾,这些垃圾总要在上海地界范围内被处理。如何让这些矛盾,理性地呈现在上海市民的面前,让人可以理性讨论、和平争论,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居民相信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

上海,由于居民投放和垃圾车清运非同时发生,绝大多数居民看不见垃圾车是否有分类收运。加上“前分后混”的问题多年来饱受诟病,居民心里始终悬着一个大疑问:我分好的垃圾,被分类清运了吗?

笔者认为,这是“垃圾分类最大痛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垃圾分类难有进展。

仍以台北和上海为例。

上海垃圾回收的方式比较复杂,从居民家里到被环卫车辆运走,至少涉及四个不同责任相关方:投放垃圾的居民、进行监督的志愿者、负责小区内垃圾驳运的保洁员,以及接收小区垃圾的清运工人。

再看台北市民,丢垃圾当天,直接把手中的某种垃圾放到垃圾车上的指定容器。这个过程中,可以直接看到了三个要点:每一天收的垃圾是不同的;垃圾车是分类回收的;车上每个容器装的垃圾是不同的。

这种在投放垃圾时的“亲眼所见”是极具力量的。

所以,在社区创造一个场景,让更多社区居民“看见”垃圾车的分类回收,这是很重要的。笔者建议,可以组织几次小活动,让居民和清运人员直接交谈,或拍摄视频,在居民区反复播放。

除了清运环节“被看见”,末端处置环节依然需要“被看见”。“末端处置决定前端分类”,在这一点必须认真回应居民的疑问。

末端系统的落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有哪里的居民,听说自己家附近要建垃圾处理设施,会表示同意呢?可是,每个人又在大量产生垃圾,这些垃圾总要在上海地界范围内被处理。这就是一个基本矛盾。(www.xing528.com)

如何让这些矛盾,理性地呈现在上海市民的面前,让人可以理性讨论、和平争论,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上海有一条垃圾末端参观路线“垃圾去哪儿了”,参观老港垃圾处理基地,这些参访路线就是垃圾末端处置场所“被看见”的过程,就是让市民了解、理解、参与的过程。只是,上海能被看、被参观的末端还太少,无法满足市民的需要。

垃圾分类是一个政府和市民强互动的过程。上海要创造机会,让市民“看见”政府的努力,让政府“看见”市民的用心。要从“听说如此”到“亲眼见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港填埋场

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上:老港固废基地

下: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二期

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