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垃圾分类的社区工作: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

垃圾分类的社区工作: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北和上海的垃圾投放与收运方式台北的垃圾分类,主要是市政人员向居民宣传教育就可以,为什么在上海等地,却需要社区付出那么大的努力?经过数年努力,上海很多小区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的工作,正面临第二个步骤:做巨大的社会动员,召集志愿者在某个时间段站在垃圾投放点,指导2400多万上海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的社区工作: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

台北和上海的垃圾投放与收运方式

台北的垃圾分类,主要是市政人员向居民宣传教育就可以,为什么在上海等地,却需要社区付出那么大的努力?

先来看台北居民的垃圾投放和垃圾收运方式。

台北采用的是“垃圾不落地”,垃圾车在固定时间来到一个固定地点(定时定点),附近居民提着垃圾,当着市政工人的面,分类投放到市政垃圾车上。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点是:居民投放—市政人员监督—清运,是同时进行的;本质上,“居民提着垃圾当面扔”的方式,实现了每一袋垃圾的“当面化”。而“当面化”意味着可追溯、可监督、可追责。

而上海等城市,则完全不同。

如果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但没有定时,大多数时候,垃圾投放点是没有志愿者保洁员督促的,该小区扔垃圾是“匿名化”的。“匿名化”意味着不可追溯、不可监督、不可追责。(www.xing528.com)

正是投放垃圾和收运垃圾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台北和上海小区垃圾分类方式的本质区别。在台北,小区规模很小,居民把垃圾直接交到市政人员手里,同时宣传教育工作发生在他们二者之间,指导和督促也可以当面完成。在上海,居民把垃圾扔到小区的一个桶内,保洁员人员把桶转交给市政人员。市政人员接触不到居民,所以,所有的教育宣传工作无法在市政人员—居民之间实现,而需要发生在“小区”里,发生在社区工作人员(包括物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居民之间。居民投放—志愿者监督的同时发生,保证了投放的准确率,以及精准化的指导,相当于实现了垃圾投放的“当面化”。

居民做好垃圾分类最重要的两个步骤:一是前期宣传教育,让居民在家准确分类;二是投放时的指导,让居民现场准确投放。

经过数年努力,上海很多小区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的工作,正面临第二个步骤:做巨大的社会动员,召集志愿者在某个时间段站在垃圾投放点,指导2400多万上海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

所以,在上海,数十万计的志愿者和物业人员取代了市政人员,负责对居民的投放行为,进行“当面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巨大规模的志愿者和保洁员“值班”的意义就在于此:让垃圾投放的“匿名化”转化为“当面化”,让人的行为可监督、可追溯、可追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