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作文练习与北师大女附中语文教师交流的提纲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作文练习与北师大女附中语文教师交流的提纲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文为思考之练习,目的在养成良好之习惯,以应实际需要。今日谈作文,但是要说一说作文与讲读阅读之关系。以故提出统一提纲的办法不宜普遍用,只能相机而用,普遍用可能助长依赖性,阻碍学生之自由思考。至于防止代作而必临时出,此想殊非老师所宜存。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自己检查修改之习惯。师生共改,老师即宜注意引起他们自觉其疏忽。此法为师生共思考,共找适当的语言,效果肯定是好的。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作文练习与北师大女附中语文教师交流的提纲

作文为思考之练习,目的在养成良好之习惯,以应实际需要。

已知之事物与事理,要能完整地条理地准确地说出来。此为经常所需,而不为长期之练习即不易做到。故各科教学,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所学的东西,实为善法。而说与写又同而不同。同者,同样将胸中的东西拿出来。不同者,说当场吐语,不容间断,未免粗疏,写则比较从容,可以斟酌细想,更求精密。说可有种种辅助,写则唯有白纸黑字,欠精密即难使人通晓。还有一点,写之用较说为广。因此,除口头表达而外,学生必练习作文,以期思考之完整、条理、准确。说与写相互影响,说得好固然可以写得好,写得好的习惯养成了,也可以说得更好。

说与写均是一种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可是究到根柢,却是思考的技能。思考不是凭空的,必须凭借语言才能思考。思考放在脑子里,拿不出来,必须成为定型的语言才拿得出来(就是说出来或写下来)。这种思考的技能谁都需要练好,否则交际与交流经验以及实际工作都会有所妨碍。咱们教语文,必须认清此一要点。

今日谈作文,但是要说一说作文与讲读阅读之关系。读课文当然受到种种教育,得到种种知识,同时也从课文受到思考之训练。各篇课文不同,但是有相同之点,思想必然有一条路径,一步步进展;材料一定有个范围,不相干的不随便收入;如果是论文,赞成或反对,主张这样不主张那样,一定交代出个所以然。咱们教的时候如果给学生指点清楚,真能使学生领会,则学生每读一篇即加深一回印象,其思考习惯即于无形中受到影响。再就各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说,如词序,词义辨析,词的色彩,词语配搭,前言后语之承贯,这样那样的语气,假如估计为学生所未知者,或已知而未曾深切辨别者,简要地作一些指点,此宜为兼顾思考与语言实际之教导。

学生平时也常说话,而未尝深究,今习于深究,知思考之准确得当,归根结柢在语言之准确得当,必然逐渐影响其思考习惯与语言习惯。故如此为教,比之脱离课本而徒讲篇章结构语法修辞者有效。讲课之际,自不必时时提到作文,而实则处处都与作文有关。故或以为读与作是两回事,显然不对。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

于是谈作文。先谈出题。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必以学生所有的东西作范围,或学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求为范围。最不宜以尚在朦胧状态而思之亦想不清楚者为范围。前者之例,如平时惯出之题目,即使平日未甚措意,亦可临时观察认知。后者之例,如《鲁迅之革命精神》。前者虽或朦胧,思之即能清楚,所谓清楚,即可用具体的话说出来。后者限于识力,虽读过鲁翁之文几篇,然未易识其革命精神何在,即使焦心苦思,终于朦胧,所谓终于朦胧,即说不出具体的话。说不出而勉强说,必然前言不搭后语,必然随便凑些话来塞责。此亦可以成习惯,然此是不良之习惯,不知而乱说,甚且影响品德。故须力戒出此类题目。

出了题目,望学生和课文作者一样,在范围内思考,即在范围内说话。只要在范围内,取此取彼,或多或少,学生尽可自由,只要注意完整、条理、准确。以故提出统一提纲的办法不宜普遍用,只能相机而用,普遍用可能助长依赖性,阻碍学生之自由思考。

出题或预出,或临时出,各因其宜。大概估计需要搜材料加观察者,宜于预出。此亦甚须历练,因将来作文,颇有类此情形者。估计学生已相当明白者,可以临时出。临时出限定时间完篇,可以锻炼表达得迅速。至于防止代作而必临时出,此想殊非老师所宜存。

这儿要说到认真的态度,即要学生认真练习作文,当一回事。此不仅是语文课之事,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事,从一些现象看,认真干一切,在学校教育中极需加强。不认真练,不当一回事,多练亦无益。唯有认真练,则多练一回得一回的好处。于语文课,我曾谓一使知其重要,二使感其趣味,教学乃易奏效。如何达此二者,希诸君善自为之。

务令学生自己检查修改已成之篇。此习惯必须养成,因为将来应用之际,总得要自己检查,自己修改。检查者何,检查思考是否准确得当。思考于何验之?验之于语言是否准确得当。修改者何?将思考之未尽善处改好,亦即将语言之未尽善处改好。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自己检查修改之习惯。且老师之改,目的也在于做到能自己改,最后阶段则达到可以少改甚至不需要改。(www.xing528.com)

次说老师改。老师之改为何如事?即就学生所思考而思考之,察其是否完整、条理、准确。就根本说,在于察其思考,就形式说,则察其语言文字。思考完全合式,抓到了适当的语言文字,即不需改。凡需改者,必语言文字有不合处。其不合或应如此而如彼,或根本没说成明确的话,凡此皆思考未当,想法朦胧之故。老师为之改,即帮他想清楚,也就是帮他说明白,改就是这么一回事。

老师之改,似宜着眼于准确,不准确者改之使准确。次则着眼于条理,次序不当者,调整之使当。至于缺漏处,即欠完整处,似点明一下即可,让学生明白其所以然,自己去考虑如何补。(这就说一声或批一句已可。)

老师独改,不如与学生共改,为效更大。假定学生自己已认真检查过,修改过,而犹有不合处,是必出于疏忽。师生共改,老师即宜注意引起他们自觉其疏忽。彼觉其疏忽,且能自知如何改,当然让彼自改为最妙。待老师指出某处有疏忽,而彼尚不自觉,其时必甚感困惑,于此而为之改,必较发还改本去看印入更深。此法为师生共思考,共找适当的语言,效果肯定是好的。所惜不能普遍做。总望设法能适当地做。

再说老师独改。假定改得确用心,确精细,而学生看本子不能领会,即为无效。故如何使他们领会,亦大须研究,想出好办法。如何才是真领会?必明白前之想法说法何以不合,教师之想法说法何以合,才是真领会。这样领会,对于他们的思考习惯语言习惯真有推进作用。

景山[1]之办法,令一排之学生听详讲,所讲为某一学生之作。此即合多人就一人之思考而思考之。他人虽非自己之作,而如真能用心,则于思考语言确均受训练,亦为有益。以此视之,如推广之于全班,亦复如是。若是则固不须本本均详改,略改者令其自改,改亦不必期其全改得合式,只要确有数处真说得出所以然,即是进步。唯此是否行得通,是否受舆论之同意,我不能断言。若数个学期行之而有成效,当可通行。而劳而少功之弊可免矣。

总之,一须多练,二须认真。欲其自动多练,欲其认真,必须如我所曾言,务令重之,好之。愿诸君勉之。

1962年5月7日讲,提纲稿原无题目。

【注释】

[1]“景山”,即“景山学校”。——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