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教授语文的成功攻略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教授语文的成功攻略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与道”的问题,原来不是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而是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写文章和写些什么的问题。用现代的话说,“道”就是政治思想。我们在学校中教语文,应如何对待“文与道”的问题呢?刚解放的几年,很盛行离开课文讲一些大致与课文相同的政治道理。这是说语文课的教材不像数学、历史等课的教材那样固定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教授语文的成功攻略

今天我只对语文教学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看法,供同志们参考。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来,以便彼此补充,互相纠正,得出比较正确的意见。

在语文教学中,近年来提出一个“文与道”的问题,大家讨论得很起劲,《文汇报》和《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文与道”的问题,原来不是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而是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写文章和写些什么的问题。古代韩愈曾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说,作文章无非是要阐明“道”。古代所谓的“道”,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且不去管它。用现代的话说,“道”就是政治思想。那么“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要表达政治思想,要为政治服务。另外有一派人不作这样想,他们从孔子的话“盍各言尔志”中取两个字,主张“文以言志”。他们认为写文章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不一定要讲什么大道理,有什么思想情感,就表达什么思想情感。一派“载道”,一派“言志”。但是实际上,主张“言志”的人所写的文章,谈的也是他们自己的“道”。可以这么说,没有无“道”的文章。换句话说,写文章总是反映作者的世界观。说得浅显一点,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看法,大至宇宙世界,小至一花一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决不能脱离自己的世界观而写出文章来。在一篇文章中,或者明显地,直接地,或者曲折地,隐晦地,归根结底都是反映作者的看法。写山水的诗,也是反映作者的看法。写文章不比简单的拍照。即使以拍照来说,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场面,不取另外一个场面,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拍,不从另外一个角度拍,也都反映拍照的人的看法。因此,可以说文章没有不反映作者的看法的。

我们在学校中教语文,应如何对待“文与道”的问题呢?报纸上登的文章很多了。有些文章似乎把作者和教学工作者混起来了,好像是在谈创作问题。我认为对语文教学来说,只要把文章讲透了,也就是“文”与“道”兼顾了。那么怎样才算把文章讲透了呢?所谓讲透,就是让学生充分领会和消化文章的内容,变成他们自身的东西,化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教了某篇讲公社的文章。文章把公社描写得很好。老师把这篇文章讲了以后,仅使学生对公社的性质、组织有更明确的认识还不够,还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思想情感上有所变化和提高,从内心受到感染,更加热爱公社。同时还应把这篇文章的思维方法、语言的运用方法讲透,使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在思维方法和语言运用上也有变化和提高,能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运用这种语言说话写文章。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总之,讲一课书,不仅是使学生多知道一些东西而已,重要的在使学生真实受用,不只是一天两天受用,而是一辈子受用。实际上,不仅是教语文如此,教其他各科都如此,要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讲透课文,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在学校里,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课是分科教学的;而在语文课本中,也选入一些关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章。这些文章与各科的课本不同,往往富有文学意味。学校中单设有政治课,而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一些政论文。因此,语文课除了该科本身的教学任务外,还要使学生获得各科的知识和教养,又不是代替各科。再说,人从会说话起就开始动脑筋,想心思,能养成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不尽。如果我们通过语文课,训练学生从小就好好动脑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有极大的好处。我们常说某人的语文水平跟不上知识水平,就是指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跟不上。因此,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很注意语文训练,并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不够。有些人写不好工作中需用的文稿,有些人大学毕业了,当了助教,不能独立阅读必需参考的古籍,还得请人教。如果我们能在普通教育阶段,就把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到应有的水平,那不就是完成了一项很大的政治工作吗?至于讲一篇课文是否要外加政治思想内容,我想不需要了,把课文本身讲透就尽够了。刚解放的几年,很盛行离开课文讲一些大致与课文相同的政治道理。这个风气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上半年我在四川参观一所学校,教师讲一篇诗“一家人”,这一家的成员都是公社的先进模范人物。教师的讲法并不是通过讲透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有动于衷,发出“唔!”“啊!”的感叹,真正爱慕这一家人,从而更热爱公社。教师的讲法是离开了课文大讲其公社,而把课文作为公社如何美好的例证。这位教师实际上是忘记了自己是在教语文课了。

有些教师往往说,“某篇文章看不出它有什么政治思想意义”,实际上是把政治思想意义看得太狭窄了。我是参加编课本的工作的,在编辑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总认为只有和当前形势和中心任务有关的文章才富有政治思想意义。要多一些政治,用心当然是好的。但是实际上,这样做不是政治多了而是政治少了,直到最近听了几次报告,才明白这个道理。再说,这种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和中心任务的要求,报纸可以做到,杂志也可以做到,教科书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从编辑到出版总得花一年的时间。政治思想的范围是很广的。我们需要记住,我们所培养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要担当各方面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是很广的。只要这样想,就可以跳出狭窄的小圈子,选材的范围自然会扩大了,凡是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选。而且除了课本之外,还有补充教材和乡土教材的教学时间,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一些有关当前形势和中心任务的教材来讲授。看来这个想法,将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想法。

语文课和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比如数学,不能没有加减乘除,比如历史,不能短少汉朝唐朝,而语文课则不然。中学六年,假定要教三百篇文章,是否非教课本上所选的三百篇不可呢?不一定。不教课本上这三百篇,而另选三百篇也可以,只要文章是好的,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语文水平。这是说语文课的教材不像数学、历史等课的教材那样固定。当然,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好的会越来越多,可以固定下来的篇目也会越来越多。

上边的话是从讲透说起的。现在再说说这个“讲”字。过去的所谓“讲”,就是教师讲给学生听。私塾中讲“四书五经”。“四书”大概先讲《论语》。“五经”大概先讲《左传》。讲的办法是逐句逐句的讲。到清末兴办新学堂,新学堂里分设各门课程,其中有一门就是国文。国文的讲法继承了讲“四书五经”的传统,也是逐句逐句的讲。这种讲法是不好的,只有少数优秀的教师不采用这种讲法。讲文言文,用逐句逐句讲的办法似乎还过得去,到了五四运动以后,小学课本全换成了语体文,中学里是语体文文言文都教,再用逐句逐句讲的办法,问题就出来了。比如“一天早上”该怎么讲呢?所以当时语文教师说语体文没法教。有的教师干脆把课本里的语体文放过不讲,只讲文言文,因为逐句逐句地讲还可以消磨四十五分钟。现在一部分学校中还在用逐句逐句讲的办法。我认为教文言文也不应该逐句逐句讲,至于逐句逐句讲语体文,那简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所谓讲,应当理解为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能自己阅读。假如一篇文章,学生能充分理解,那么教师就用不着讲了。解放后有一个时期,有些人反对学生预习,认为学生预习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发挥了。现在是大部分人倾向于主张预习,我也主张预习。学生预习而领会了的就不必再讲。去年教育部派人到各地了解语文教学情况,也找了一些学生座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讲得太多了,对我们没有好处。我们预习《粮食的故事》一课,读过几遍非常感动,几乎掉下泪来。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左分析,右分析,把一篇文章拆得零零碎碎,讲了些空泛道理,我们听了,反而把感动冲淡了。”这样看来,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适当地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教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还是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领会,那就只好由教师讲了,还得注意讲得多而罗嗦不如讲得少而精。总之,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如果一个教师能做到上课不需要讲,只作一些指点和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透彻领会,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这样作能使学生读了若干文章以后,能触类旁通,自己去领会别的文章。学生必须学会自己读书,不能老是带着一位教师给他讲,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

要做到讲好,教师只熟悉一套课本是很不够的。你要讲透一篇文章,首先自己要喜爱这篇文章,知道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感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思想修养、生活经验、组织能力写作技巧等等。在这种种方面,教师如果有和作者相差不太远的水平,就能很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把文章讲透,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阅读。死守一套课本就做不到这样。因此,要求教师多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力求达到与作者相差不远的水平。有的教师说:“我只有一杯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那是很难教好的。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我至少要有一桶水,这样才能随机肆应,左右逢源。”这个意思很好。当然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留一手,而是说只有教师自己懂得多,懂得广,懂得深,才能真正教好课文。

各地都有教师提出:政论文应该如何教?我认为政论文也和其他课文一样地教。现在觉得政论文不容易教,恐怕是有些教师对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和当前形势的学习不够,政治和历史知识还嫌欠缺的缘故。还有些人说教政论文怕讲错了犯错误,实际上你并不是写政论文而是讲人家的政论文,要是你能像其他文章一样地理解透彻,怎么会讲错呢?所以说,认为政论文不容易教,主要是个学习问题。学习要看怎样学,如果没有很好地动脑筋,真正下功夫去学,即使经常捧着书本还是得不到什么东西。有些人不看《人民日报》的社论,有些人看了,可是不求甚解,有些人不关心党的政策,不关心国内外的形势,这就很难怪对政论文觉得无从下手了。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分析政论文,非得加强学习下苦功不可。

政论文往往有一百个字以上的长句子,这就需要运用语法知识把它剖析清楚,看哪是主语,哪是主要动词,哪些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哪一个词语是修饰哪一部分的,限制哪一部分的。然后再看第二句和第一句是什么关系,第三句和第二句又是什么关系,第二段和第一段是什么关系,第三段和第二段又是什么关系,以至通篇是如何结构的。重要的地方可以用红笔蓝笔分别划出来。只要经常这样练习,有几个月的工夫就熟练了。碰到一篇文章,一看就会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论点论据有哪些,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怎样推理和得出结论的。这个办法并不难做,大家不妨试试看。

现在大家都很注意语文课中的基本训练。基本训练确然要加强。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语言是和思维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我们常说某人说话写文章没有条理。没有条理,就因为他没有养成很好的思维习惯,乱七八糟地想了,也就乱七八糟地说了写了。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语言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领会,去比较,这从小学阶段起就应注意。小孩从小就学会说话,说一些简单的话是不会违反语法的,但是说一些复杂的话,就不免要犯语法上的错误。我们给学生一些语法训练,目的就在使他们由不自觉达到自觉,即使说复杂的话也能百分之百地准确,不犯语法错误。如果使学生自觉地知道为什么这句问话后边该用“吗”,那句问话后边该用“呢”,那么他们在任何时候用“吗”用“呢”都不会用错了。在中学里还要教一些修辞的知识,篇章结构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化为思维和语言的习惯了,运用的时候就会自觉地不犯错误。对于我们当教师的来说,应当系统地学习语法修辞等知识,达到非常熟练。但是在教学生时,不宜像你自己学习的时候一个样,只要教一些最简要的,主要在使学生能实际运用。我们过去编的一部汉语课本就没有注意这一点。学生不是专门研究语法修辞的,所以教师不需要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都教给学生,只要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就够了。前边说过,在语文课的基本训练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关系很密切,所以我希望教师们把心理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好好地看看。这也不是为了教给学生,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和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www.xing528.com)

在基本训练方面,有人说有些教师要求得不严格。所谓要求严格,并不是说要留很多作业,让学生连吃饭睡觉和玩的时间都没有,而是说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如果还没有掌握,教师就决不放手,直到学生切实把这些知识变成生活里的东西才罢休,不能认为教过一次就算了。比如写字问题,现在有些学生写字很不认真,潦潦草草,一篇文章里有几十个错别字。这不仅是基本训练不够的问题,也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如果一个学校的风气好,各科教师都注意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写起字来就不会那么潦草,不会那么错误。兰州职工子弟小学有一位李景兰老师,她教的学生个个写字教好,错字也很少。原因是这位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好了。假若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好,不仅写字写得好,读书也一定认真仔细。反之,写字马虎潦草的学生,他们读起书来难道会认真仔细吗?对于一个个字,你要是不动脑筋去分辨,写字时不能心到手到,那总是容易写错的。仔细辨认,养成手到心到的习惯,那就不会错了。对于错别字问题,大家很伤脑筋。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就是端正学习态度,造成事事认真的风气。我们对写字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求笔画清楚,不错,无论横写竖写,行款整齐,这就够了,并不要求学生成为书法家。写字的基础在小学就应该打好。

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平时让学生作文,出题非常简单。要让学生写他们知道的或者经历过的事物。如组织学生到什么地方去参观,就让学生写参观所看到的东西。总之,要让学生写脑子里有的东西。现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经常接触,不像旧社会的学校那样,师生只在课堂上见见面,现在的教师是完全有条件知道学生脑子里有什么没有什么的。

作文教学要收效,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作文的重要。在现代的社会里,光靠口说是不够的,处处需要动笔写。动笔写文章应该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第二,让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深感兴趣。现在有些学生怕作文,我家几个孙子里就有怕作文的。学生怕作文,不能完全怪学生,恐怕教师也有责任。比如出的作文题,学生没有什么可说的,或者学生作文中有些优点,没有适当地给他鼓励,这些都会使学生扫兴,渐渐讨厌作文。如果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重要,又没有兴趣,作文还能作好吗?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懂得作文的重要,使他们喜欢作文。至于如何做到这两点,请教师们多想办法。

要教好作文,教师自己也要常常动笔,深切体会作文的甘苦。这样才能作切实的指导,光给学生讲一些作文的方法是不够的。

再说作文的批改问题。在作文教学中,事先指导得好,批改就容易,事先指导得不好,那高高的一叠作文本,批改起来真有点儿可怕。批改的时候,通行在学生的作文后边加批语,这是旧社会传下来的,不管是否需要,往往空空洞洞地批八个大字,如“清畅流利”之类。这实在没有多大意义,不如实事求是,在横头加一些小批语,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或毛病。对全篇确有可说的,就加批语,如学生进步很快,总的优点在哪儿等。如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可以不批。

教师改作文,对于那些改动的地方,必须说得出所以改动的理由来。为什么这几个字多了?为什么这句话不通顺?为什么这个词用得不对?为什么要添几个字或者去掉几个字?教师要想清楚了再改动。所谓改动,实际是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学生把那些想得不完整的地方改正过来。教师不要替学生写文章,不要把学生的文章勾掉抹掉,再大段大段地替他说些话。假如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一些反动的话,这就不是怎么给他改的问题了。必须引起所有学校教师的注意,共同来找一下原因,研究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应当是全校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不只是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在批改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想种种办法使学生注意和了解他的作文为什么要这么改。这一点要是做不到,学生对改过的地方毫不理会,那么你辛辛苦苦的批改功夫就白下了。每个学生如果能每个学期轮到一回,当面看教师批改,或者与教师共同商量着改,那是很有好处的。或者教师和几个学生在一起改,让一个学生读,大家来听。看哪里多了字,哪里少了字,哪个词用得不确切,哪里不通顺,毛病在什么地方。找出这些毛病以后,如果学生经过思索自己能改正,教师就不用改了。如果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么改才合适,教师再给他启发指导,或帮助他改。这个办法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不仅在学校里,对自己的子弟也可以试一试。如果能多来几回,学生的作文一定会进步很快。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喜欢写文艺作品,教师是没有理由反对的,应该帮助他。但是必须明确,语文课并不是要学生搞创作,并不是培养作家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说了很多,不甚有条理,占用大家很多时间,对大家帮助不大,非常抱歉。

1961年9月8日讲话记录,无标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