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林班道教音乐:大慈大悲的咏唱型音调

玉林班道教音乐:大慈大悲的咏唱型音调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林班做道场包括声乐和器乐,声乐部分即道士先生所诵唱的“韵腔”,器乐部分以锣鼓打击牌子为主,按照乐班行话称其为“板口”。由此可见,玉林班做道场-韵腔以A型三声腔为主,B型次之。咏唱型此类唱腔是玉林班道教音乐中旋律性最强、最具歌唱性的唱腔,有较鲜明的旋律材料,一字多音,速度缓慢,音乐具有舒展性。谱例4-13:大慈大悲(一)道士先生演唱王梦熠记谱《大慈大悲》是玉林班道士先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首咏唱型音调

玉林班道教音乐:大慈大悲的咏唱型音调

玉林班做道场包括声乐和器乐,声乐部分即道士先生所诵唱的“韵腔”(即道乐中的人声唱腔),器乐部分以锣鼓打击牌子为主,按照乐班行话称其为“板口”。对道士先生16首韵腔的结音、音列、音调、旋律类型、锣鼓板口等要素进行分析统计,有关各要素的定义、研究思路、方法和步骤同打丧鼓分析。

1.结音分析

在对玉林班道士音乐中的终结音和乐句落音进行统计后,笔者发现韵腔以徵音作为乐句落音的次数最多,而乐曲终结音则以羽音最多。具体结音数量和比例统计数据如4-8表所示:

表4-8 玉林班做道场-韵腔结音统计表

(注: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由表4-8可知,玉林班道乐韵腔以羽音作为乐句结音的次数最多,共10次,占62.5%;徵音有5次,占31.2%;宫音仅1次,占6.3%。

表4-9 玉林班做道场-韵腔乐句落音统计表

(注: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由表4-9可知,徵音作为乐句落音最为常见,共出现24次,占乐句落音总数的47.1%;羽音出现22次,占43.1%;商音和角音作为乐句落音各出现2次,分别占3.9%;宫音只出现1次,占2%。

这说明,尽管乐句落在徵音上的情况较为常见,但是结音最终还是回归到羽音位置上终止,从而使韵腔上下句构成徵音与羽音之间的上行二度终止关系。

2.音列分析

玉林班道士先生的16首韵腔音列的排列与分类情况参见表4-10。

表4-10 玉林班做道场-韵腔音列类型统计表

(注:表中带括号的为调式主音,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因四舍五入比值有0.1%的偏差)

由表4-10中可以看出,玉林班道士先生的韵腔音列共有七种类型。其中,使用大二纯五型音列的曲目较多,共有5首,占了曲目总数的31.2%;大二纯四型有4首,占了曲目总数的25%;纯一大六型有3首,占了18.7%;纯一纯四型、纯一纯五型、小三纯五型、纯一纯八型音列各1首,分别占曲目总数的6.3%。若进一步细化,仅从上表调式低音至调式主音的音程关系来归类,可将玉林班道士先生的韵腔音列集中归纳为纯一型、大二型、小三型。其中,低音与调式主音呈大二度关系的共有9首,占56.2%。

在表4-10的基础上,笔者将玉林班道士先生诵唱的韵腔音域结果归纳如下:

表4-11 玉林班做道场-韵腔音域类型统计表

(注: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因四舍五入总比值有0.1%的偏差)

由表4-11中可以看出,16首韵腔中音域为六度关系的曲目在玉林班道士韵腔中运用最多,其音域为d1-b1,共有8首,占了50.0%;其次是五度音域d1-a1的有5首,占了31.3%,其他音域类型各1首。由此可见,玉林班道士先生的韵腔音域主要为六度关系。

3.音调类型

在对韵腔的三声腔类型进行划分后,笔者发现其共有六种类型,分别是:A型la-do-re、B型sol-la-do、C型do-re-mi、D型re-mi-sol、G型mi-sol-la和H型lado-mi。其中G、H型是在上文打丧鼓三声腔类型的基础上新出现的三声腔类型。详细结果如表4-12所示:

表4-12 玉林班做道场-韵腔音调类型统计表

续表

(注: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可知,玉林班做道场-韵腔的三声腔按照各声腔类型在曲目中所占时值从多到少的比例依次排列如表4-13所示:

表4-13 六种音调类型在做道场-韵腔中所占的总时值比例

续表

(注: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A型la-do-re所占的总时值最长,共使用169.25拍,占了所有曲目总时值的51.29%;其次是B型sol-la-do,共89.5拍,占27.12%;C型do-re-mi共38拍,占总时值的11.52%;G型mi-sol-la共18.75拍,占5.68%;H型la-do-mi共13拍,占3.94%;D型re-mi-sol所用较少,时值只有1.5拍,占0.45%。由此可见,玉林班做道场-韵腔以A型三声腔为主,B型次之。

5.旋律类型分析

玉林班道士先生做道场所诵唱的韵腔节奏规整,以级进为主,多以下列音型作回旋环绕式的级进出现:

并且,道士先生习惯在终止时用一个衬字“啊”配以下列短小的旋律作弧线型下行拖腔,营造神秘、飘逸的宗教色彩,体现了神农架玉林班道教音乐的特色。

笔者在对16首神农架道教仪式音乐中所使用的唱腔旋律进行分析后,将其分为念唱型、吟唱型、咏唱型三类。

(1)念唱型

念唱型,是指凡在仪式中念表文、宣符命、请神时用近似说话的音高唱念科书的唱腔类型。其旋律接近自然语言音调,带有宣叙性特点。如《开坛尾声》《本上金科来接引》《冥府十阎罗》属此类,例如:

谱例4-10:

开坛尾声

道士先生 演唱

王梦熠 记谱

《开坛尾声》为典型的念唱型唱腔。该唱腔围绕la-do-re三声腔用近似口语般的音调念唱,一字一音,每小节末均带有两拍后附点拖腔,类似说话时的句间停顿。

(2)吟唱型

这一类音乐形态的曲调,有一定的旋律性,但是旋律线起伏不大,多为单乐句反复结构,2/4拍节奏,速度适中。如《香炉赞》《奠酒曲》《奉请调》等。

谱例4-11:

香炉赞

码4-4(www.xing528.com)

道士先生 演唱

王梦熠 记谱

《香炉赞》为羽调式,全曲以一个la-do-re为三声腔的单乐句为基础,进行了3次重复,2/4拍节奏,速度适中。道士先生每唱完一句均用器乐过门连接,每乐句最后一个字都用鼻音哼唱,不唱出具体唱字。

谱例4-12:

八神咒

道士先生 演唱

王梦熠 记谱

这是一个带变化重复的二句式乐段,四位道士先生采用了合唱、应答对唱的演唱形式。该乐段上句材料以la-do-re和sol-la-do类型的三声腔交替出现,四人齐唱“志心皈命礼”,共五言六拍,表达道士先生皈依道教法门的虔诚之心,落于G宫调的徵音re上。下句为变化重复乐句,即在乐句第二小节,节拍由2/4拍变为了3/4拍,并加入了一个角音si作为色彩性的经过音,与前一小节尾音mi形成上行五度大跳后以短促的十六分音符迅速反向下行级进,最后将上乐句的材料又重复了一次,终止于徵音re。

(3)咏唱型

此类唱腔是玉林班道教音乐中旋律性最强、最具歌唱性的唱腔,有较鲜明的旋律材料,一字多音,速度缓慢,音乐具有舒展性。

谱例4-13:

大慈大悲(一)

道士先生 演唱

王梦熠 记谱

《大慈大悲》是玉林班道士先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首咏唱型音调,演唱时,用小鼓、点光、铙、钹、锣等打击乐器伴奏,采用羽调式,速度缓慢,旋律线条悠长,字少腔多,属于规整的上下句结构,由结束于徵音的上句a和结束于羽音的下句b组成。a、b两乐句在材料上形成对比,其中,a乐句中还包含一个玉林班道乐韵腔中的典型乐汇,此乐汇常出现在句末,由道士先生用衬字“啊”虔诚地唱出,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

笔者在分析韵腔时发现,在上述三种韵腔中,《大慈大悲》中a、b乐句的材料在念唱型及其他咏唱型韵腔之中可以找到变体,也就是说《大慈大悲》的乐句材料贯穿在其他韵腔之中。例如念唱型韵腔:

谱例4-14:

冥府十阎罗

道士先生 演唱

王梦熠 记谱

该韵腔由上、下两乐句构成,在上句终止处出现了两次《大慈大悲》调中的核心乐汇材料,作了节奏上的变形处理,下句出现了核心乐句b的材料,但将乐句的节拍位置进行了前移,且将sol和si两音符的时值扩充为原有时值的一倍。

再如咏唱型韵腔:

谱例4-15:

迎圣偈(一)

王梦熠 记谱

该唱腔在以la-do-re和sol-la-do两种三声腔交替的基础上加入do-re-mi三声腔,略显神灵的浩然正气。核心乐句b的材料在该曲中共出现4次,乐句b第一次出现将节拍前移,并进行了加花重复,第二次是以主题材料原形出现,第三次同样将乐句材料节拍进行了前移,并加花重复,但时值缩减了一拍;第四次出现则在原形基础上增加了重复音并增加了一拍下列节奏型:

由此可见,在道士先生的众多韵腔中,《大慈大悲》中的乐句b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核心乐句材料,大多数韵腔都是在这两种乐句材料的基础上作节奏、节拍变化,重复贯穿在整个法事仪式中,并且下列核心乐汇a在各韵腔中也频繁出现,这正是玉林班道教音乐的特色所在。

旋律类型分析结果归纳如表4-14所示:

表4-14 玉林班做道场-韵腔旋律类型统计表

(注: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由表4-14可知,上述三种道乐韵腔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均等:念唱型有5首,占31.3%;吟唱型6首,占37.5%;咏唱型5首,占31.3%。吟唱型韵腔略多。

6.锣鼓板口分析

玉林班道教音乐中的器乐部分主要由堂鼓、大锣、铙、钹、镲、点光等打击乐器演奏,打击乐器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韵腔伴奏,即道士先生在唱诵的过程中,按切分节奏随腔击拍掌控演唱的速度。例如,在《大慈大悲(一)》中的板口如下:

谱例4-16:

大慈大悲(一)

王梦熠 记谱

(锣鼓经念谱:叮díng——点光,哒dā——小鼓)

另一种是作为间奏锣鼓,即在法事的起首、连接、转换、收尾时使用的各种间奏锣鼓板口。例如,在开坛前要奏【天下同】,以及各韵腔之间常用的【三七板】。

上述板口也是按一定的数式结构组合而成的。以【天下同】为例(见第3章谱例3-15),该锣鼓板口的数式结构如下:

谱例4-17:

该段锣鼓板口由“七、三、一”依次递减的数式组合而成,由“咚、匡、才、光”表示各种敲击乐器发出的声音,咚(dóng)表示敲击大鼓鼓心的声音、匡(kuàng)表示击奏铙的声音、才(cái)表示击奏钹的声音、光(guàng)表示敲击大锣发出的声音。由铙奏出“匡匡匡”与钹奏出“才才才”形成六次呼应。其中,每一个七数式内又包含两组三数式。

谱例4-18:

三七板

因此,在法事锣鼓板口中,与打丧鼓相同,各种板口类型仍然是以三数式“咚咚匡”为基础进行的各种加花变化发展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