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架松柏民间风俗与玉林班音乐研究

神农架松柏民间风俗与玉林班音乐研究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林班的活动与松柏民间风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些生活礼俗无不体现出神农架人民热情好客、直爽豁达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民间音乐的创作中。这是神农架民间婚嫁礼仪中的一项祭祀仪式,即祭拜已逝去的祖辈,告知祖辈新人大婚之事,并祈求祖辈保佑新人幸福平安。婚后第三日,新婚夫妇带礼物回娘家,双方亲家相互过门拜见。至此,结婚仪式基本结束。松柏村民间丧葬仪式具体程序大体如下:烧落气纸。

神农架松柏民间风俗与玉林班音乐研究

民俗是孕育音乐的土壤,音乐是民俗的表征,二者相互依存,丰富着社会生活[15]。玉林班的活动与松柏民间风俗紧紧联系在一起

1.生活习俗

居住在松柏村的村民长期从事传统的农耕生产,家家饲养猪、牛、羊等牲畜。农民的生活基本自给自足,以大米面粉玉米土豆主食,每家都有熏腊肉腌菜的习惯。松柏人还喜欢自己种烟叶、茶叶,尤其是老农们都有抽旱烟[16]、喝浓茶的习惯。他们喜欢坐在火笼[17]旁,点着烟斗、哼唱花鼓子歌,一坐就是通宵达旦。神农架文化历史悠久,相传神农为了寻找给人治病的药草,亲自尝遍了各种植物。神农为了尝药,有一次一天中了72次毒,后来是用茶才解了毒[18]。在当地,有首《神农皇爷尝百药》的花鼓子歌流传至今,歌中唱道:“说唱古来就唱古,神农采药多辛苦,深山老林中剧毒,大喊三声西王母,青鸟送来灵丹药,张开嘴巴掉下土,长出小苗结一果,神农吞下解了毒,后人传下百科书,名叫头顶一颗珠。”[19]因此,后人认为是神农氏发现了茶,并把神农死的地方称为“茶乡”。

另外,神农架人世代嗜酒,婚丧寿诞、起屋请工均以酒为先,待客一般用苞谷、山果、薯类、糯米酿制的酒。酒席上要划拳、唱花鼓歌子戏谑劝酒:“一杯酒满满斟,庄主举杯邀客人,主客同饮一杯酒,略表东家一片心……十杯酒大团圆,神农美酒抿嘎甜,今日与君饮一杯,到了明年还会甜,恐怕要甜好几年。”[20]当听到东家通过这种歌唱方式传达盛情与祝福时,客人也只好豪气干云,畅饮尽欢。在宴席中,无论是座位还是酒规都十分讲究。首先,座次安排沿袭神农架地区的传统礼节,上席为尊,下席为次,侧席为陪客。其次,在酒规方面有“门杯”“出杯”“回杯”“对面笑”“转杯”“放排”[21]的讲究。

这些生活礼俗无不体现出神农架人民热情好客、直爽豁达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民间音乐的创作中。

2.婚丧嫁娶

码1-2

在松柏村,人们把结婚称为“过期”。在过去封建保守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规矩。男婚女嫁首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方同意后请人“排八字”(看属相是否相合)、“纳八字”(交换庚帖)、“过路”(订婚)、择期迎亲婚礼当天,东家要请一位能说会道并懂得司仪的支客先生[22],结婚当天的所有事务都由他全权安排;还要请娶亲的火炮乐班以及烧茶做饭、调席摆凳、筛茶装烟的三班执事。人们常以所请乐班在当地的知名度来衡量东家娶亲排场的大小以及东家身份的高低,迎亲队伍还配有花轿、彩旗、凉伞、金瓜、钺斧等。一路上,唢呐锣鼓奏鸣,喜气盈盈,高亢热烈。从男方准备迎娶新娘的头一日至新郎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举行典礼以及迎宾、宴席等都离不开乐班奏乐。

图1-3 松柏村婚俗仪式图

图1-4 婚俗仪式中的乐班奏乐图

具体婚礼仪式程序如下:

(1)祭祖。

这是神农架民间婚嫁礼仪中的一项祭祀仪式,即祭拜已逝去的祖辈,告知祖辈新人大婚之事,并祈求祖辈保佑新人幸福平安

(2)宵夜。

即在婚礼前一晚由东家招待所有留在男方家的亲朋好友以及婚期执事人员用餐,常常在宵夜后还会有唱花鼓子歌、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

(3)传厨。

农村,整场婚宴开席前,必须先由支客先生带领新郎给厨师们鞠躬行礼、装喜烟、封红包。席面、饭菜的好坏全靠厨师们的手艺。

(4)开响。

开响是娶亲的前奏,由火炮乐班奏乐,告知村里的乡亲,表示娶亲即将开始。

(5)开席。

东家将所有帮忙的执事人员请入大堂之上的合席[23]就座,招待所有执事人员用餐。新郎对他们一一行礼,讲礼行话(即客套话)。

(6)接亲。

男方请媒人、路支客[24]带领火炮乐班以及家族中的接亲客挑上丰厚的茶礼前往女方家接新娘,而女方则又要将这些茶礼回赠一半给男方,接亲队伍人数为单数。同时,女方家还需准备竹凳、水瓶、被褥等成双成套的嫁妆,派重亲10人将新娘送至男方家中,送亲队伍人数为双数,送亲人员被称为“上亲”。

(7)迎亲。

当女方“上亲”送亲至男方家门前时,要行拦车马礼[25],接着主人拦门接风劝“上亲”喝迎风酒,女方“上亲”此时必须即兴演唱花鼓子歌或者说一套礼行话方可进入院内,待新郎、新娘入洞房后女方“上亲”才能进入中堂

(8)典礼。

新郎、新娘拜高堂、拜天地。过去在新郎、新娘举行拜堂礼前还要进行“升匾升号仪式”,即由众亲送来喜匾,上面写着双喜和男女双方的姓名。届时,请人将这块喜匾踩木梯挂到堂屋正中间,挂匾人每上一步木梯就要唱一句花鼓子歌或者念一句彩词,唱、念内容全是吉祥话。

(9)告席。

支客带着新郎、新娘给每席客人敬酒讲礼,并说礼行话。在告席这一环节,要以陪好“上亲”为主。

(10)交亲。

先将女方家前来送亲的“上亲”全部请到席前就座,再请男方家的公婆和较有威望的尊长。这时,新郎、新娘从洞房中走出来到合席前依次上烟,称呼长辈,意在告诉公婆及长辈们,他们已是同床共枕的和睦夫妻了。(www.xing528.com)

(11)回门。

婚后第三日,新婚夫妇带礼物回娘家,双方亲家相互过门拜见。至此,结婚仪式基本结束。

除婚嫁礼俗外,松柏人对丧葬礼俗也非常重视。当地盛行土葬,死了人叫“老了人”。花甲以上年龄的人亡故,人们认为是很自然的事情,称“顺归途”“白喜事”[26],通常要请乐班打三晚锣鼓;短寿凶死者,一般只打一晚锣鼓。仪式常常会请丧鼓歌师唱《开歌路》,火炮乐手吹打,道士先生奏法器、写谍文,通融地府十殿阎王为死者求情。其次,葬地要请道士先生看风水,为死者写葬地文书,若亡者是女性,还要另加“破血湖”[27]法事。总之,从守丧到出殡、埋葬以及葬后的祭祀活动都离不开乐班奏乐。松柏村民间丧葬仪式具体程序大体如下:

(1)烧落气纸。

在老人临终前,儿女们要守在老人身边,让老人安安心心地离去,为老人送终。老人断气后,儿子拿一个铁盆跪在亡人的床头为亡人烧落气纸,为亡人捎去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落地钱。随后由儿子派人去请督管[28],同时请人帮忙去向亲戚报丧,报丧者只能在门外报告死讯,忌进入别人家门,以免带去不吉利

(2)入棺封敛。

入棺封敛即为亡者穿戴整齐后将其安放于棺材内,其中包括为亡者沐浴、修面、穿寿衣。穿寿衣时一般先由儿子一件一件穿在自己身上为老人暖衣,再脱下为死者套在身上。随后由身体健壮的四名抬棺男子将亡者抬入方子[29]内,并将死者的双脚用麻纰拴住,防止游魂乱跑。为死者穿衣服是有讲究的,所穿衣服忌有铁扣、铁链,并且衣服件数要为单数。若是双数,恐死者的凶祸会再次降临。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有记载,《礼记·士丧礼》载:“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郑玄注:“三称,爵弁服、皮弁服、缘衣也,左衽于纽。”为死者“袭三称”,即在内衣之外为死者穿三套衣裳,皆“左衽,不纽”[30]。可见,此习俗在神农架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

(3)设灵堂。

一般在堂屋邻近大门的地方摆放灵桌,灵桌上供亡者遗像、灵位。将棺木放置在两张长条板凳上,下面点长明灯,从装殓到出殡一直要亮着。灵桌前还要放一个铁盆,用来焚纸跪拜。

(4)守丧。

守丧是孝子和亲戚邻里为亡者守夜尽孝的环节,其场面十分热闹,常常在灵堂外有高亢激越的“打火炮”,灵堂内有丧鼓歌师傅彻夜对歌“打丧鼓”,还请道士先生另设经堂为亡者“做道场”。

(5)看地扎期。

此环节是道士先生依据亡人出生及死亡的详细时辰以及所有孝子、孝孙的生辰八字,确定亡人下葬的时间、地点。当地人认为死者能够保护或危害还活在世上的人们,因而人们对死者有很多禁忌。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其次,葬地的风水好坏直接关系到后人能否兴旺发达。

(6)出柩上山。

由道士先生将棺木用钉子封好后送亡者上山到埋葬的地方。

在封棺之前,抬棺者会将方子打开,请孝子们看老人最后一眼,孝子们的眼泪不能滴落在亡者身上,因为当地人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亡者若见亲人流泪,魂魄会更加舍不得离开。

(7)下葬。

由抬方者用铁锁将棺木轻轻放入已挖好的土坑中。道士先生念完一段祭文后,朝着亡者的子孙撒五谷、白米和硬币,孝子、孝孙接到得越多,得到的福报将越多。

(8)复山。

安葬后的第二天凌晨,孝子、孝孙要到坟前烧香、烧纸、磕头、燃炮,以祭亡者。这是丧礼中一个承前启后的仪式程序,表示丧礼的结束和祭祀亡者的开始。

(9)祭祀。

人们为表达对亡者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在葬后举行祭祀活动。对亡者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烧七”和“出灵”。“烧七”从亡者“落气”日算起,以七日为一个时间单位,有“头七”“二七”“三七”等一共七次。每到“七”日,人们就要上山祭祀亡者,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其中第一个七天内,每天天黑前人们要在亡者坟前点灯送饭。“五七”的祭奠仪式较为隆重,会请道士先生做法事。除了“烧七”,松柏人还习惯祭“百日”“周年”[31],连续祭三年后,要把放在家中的亡者的灵牌请火居道士祭奠后送到坟地烧掉。守孝期满,谓“除灵”。腊月三十,人们还要去坟前为亡者“送亮”[32]。

3.岁时节俗

小年,即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农户家家烙灶饼、送灶神,谓“司命爷上天,好话多说”。是日,是“老鼠嫁女”之期,忌推磨、动剪刀[33]。当地在祭灶神时,有首花鼓子歌这样唱道:“到了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你上天,嘴里吃了糖饧饭,玉帝面前免开言,三十回家大年,有吃有喝有衣穿。”是夜,家家户户灶前灶后须打扫干净,锅内置一碗清水,上点一盏清油灯并用筛子罩住。

大年,即腊月最后一天,人们包饺子、做汤圆,称其为“元宝”,还用麦芽、玉米、糖烙成甜饼,一家人团聚,贴春联、贴门神、吃年饭,举杯畅饮。除夕夜,人们喜欢围坐在“火笼”前唱花鼓子歌对歌、打哑谜守岁,直至凌晨寅时焚香点烛,摆香案,把竹帚点燃作为“发把”迎着东方,迎诸神下界,紧接着鸣放鞭炮,谓之“出天行”。“辞旧迎新人不眠,盘肴供品案朝天。篾黄发把燃鞭炮,只望今年胜去年。”这首花鼓子歌唱出了人们欢坐待旦守岁的情景。大年初一黎明前,家里所有房间还要点燃蜡烛,在诸神面前上供饭、供馍、供酒、供肉,升、斗、称、磨眼等所有生产用具中都要添上粮食,并点烛焚香。

正月十五元宵节,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踩高跷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娱乐活动,不管是在松柏城区还是在农村都会举行热闹、盛大的龙灯会。农户们认为狮子、龙、莲船能扫邪气、避瘟疫。玩灯时乐班以吹打捧场,唱花鼓子歌,挨家给农户们拜年,送去恭贺,场面十分热闹。正月十六,人们烧掉“龙灯”“船灯”“狮子”等,谓“倒灯”,意在“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

码1-3

图1-5 神农架元宵龙灯会“出灯”图

图1-6 玉林班在龙灯会中奏乐图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遗产步入濒危状态,而神农架传统的礼俗仪式在松柏镇的各村落内保存得较为完好,这为乐班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空间。可见,经济的繁荣不仅没有削弱人们对民间音乐的喜爱,反而促进了乐班音乐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