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条件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条件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历了教育理念的传播阶段,大部分教师可以达到对教育理念的浅层理解水平。正确的理解、深入的反思以及恰当的转换,为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要真正在实践中体现教育理念,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具备行为转化的能力,也就是把教育理念外化的能力。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条件

教师要形成科学教育理念,并能在教育实践中正确而有效地加以运用,至少应具备如下能力。

1.正确理解教育理念的能力

对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是教师形成科学教育观并应用它改造教育实践的前提条件。理解教育理念,包括浅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两个水平。浅层理解,就是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观摩、交流活动等方式,对教育理念产生感性的认识;深层理解,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教育理念内含的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对教育理念产生理性的认识。经历了教育理念的传播阶段,大部分教师可以达到对教育理念的浅层理解水平。然而,这不足以指导和激励他们将教育理念正确应用于教育实践。因为浅层的、感性的理解,只能给教师留下“他们认为应该这样做教育”或者“这样的教育好”的印象,而并没有形成“我应该怎样做教育”或者“我的教育哪里不好”的概念,对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使其符合教育理念的要求,还不得要领。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教育理念,只能是形式上的符合或是机械的模仿。比如用不厌其烦地提问充斥课堂的问答式教学、把大纲上规定的教育目的抄上黑板的目标教学以及各种各样无多大实际价值的课堂仪式等,都是在形式上应用教育理念的表现。只有经过深层理解,才可能对教育理念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对照教育理念内含的教育观和教育操作思路改造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操作行为。

2.反思教育实践的能力(www.xing528.com)

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以教育实践的革新为最终目标的。而要革新教育实践,首先必须对照教育理念,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这个对照与发现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行动的想法和做法的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这是个体在做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想法和做法进行反思;三是为活动反思,这是以上述两种反思为基础总结经验来指导以后的活动。无论哪种反思,都是教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想法和做法的反思,也就是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操作行为的反思,其反思的参照标准就是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深层理解,教师明确了新教育理念所内含的教育观,把握了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核心教育操作行为,也了解了新教育理念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的要求,从而为教育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蓝图。反思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把这目标和蓝图与现存的教育实际相对照的过程,它包括:新的教育观与自身教育观的对照;新的教育操作行为与自身操作行为的对照;新的素质要求与自身素质基础的对照。

3.对教育理念进行操作转换的能力

教育理念是面向教育实践的,但它毕竟不是具体的教育方案,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教育理念,必须根据教育实际,对它进行操作转换。教育理念的操作转换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发现教育理念中的教育思维;二是从教育思维中演绎出核心教育行为;三是分析核心教育行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而这三个步骤的完成,无一不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教育实践反思能力。正确的理解、深入的反思以及恰当的转换,为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要真正在实践中体现教育理念,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具备行为转化的能力,也就是把教育理念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许多能力的集合体,它包括设计教育方案的能力、预测教育结果的能力、执行教育方案的能力、根据教育实际修正教育方案的能力等。可见,教育理念的有效形成,不仅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深厚的教育研究功底,要求教师既是教育实践者同时兼任教育研究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