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个性化教学: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

走向个性化教学: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中国古代史讲述农民战争不下三四十次,每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如果指导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分析得出结论,那么学生将会对农民战争的基本框架有了一个整体的又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永远不能替代学生的学。这是一个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面对的相当复杂的问题。

走向个性化教学: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

历史基础知识看似平常,但其内涵精深博大。要让在看似平常简单的历史基础知识传授中,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进而培养培养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欲望、新颖的创新思想。对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来说,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博而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独到的观察事物的视角,更应具备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全部抛除)。唯有如此,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引导、灵感。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首先就要富有创造性。具体说来,怎样带着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投入到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去呢?

1.注重教育方式的连续性、持续性。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逐步发展完善时期,思维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而不能正常保持一种惯性向前发展。再加上中学学习科目多,要求学生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是不可能的。历史基础知识包罗万象,头绪繁多,每一个时期都具有其自身的现象、特征,而且又散落在教材的各个角落。但是,历史的发展又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兴衰成败,基本上都遵循着相应的轨迹。因而,将一定的基础知识摆在一起,由学生自己发现其发展规律、发展特点,是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的。在不间断、持续的教学中去传输这种信号,在潜移默化中去表达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影响是深刻的。例如,中国古代史讲述农民战争不下三四十次,每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如果指导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分析得出结论,那么学生将会对农民战争的基本框架有了一个整体的又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出符合历史发展的结论,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学生思维的开拓,视野的清晰。让学生在自发的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最终达到自觉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的优化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统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永远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出于对社会了解的不完整性,必然会出现一些奇思怪想,这不是“不合时宜”,不是“胡想乱猜”,恰恰是学生对于社会运动发展的一种见解,是学生个性在不经意之间的天然流露。作为教师,应该去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体现,拒绝忽视、漠然、压制、排斥,虽然有时候学生的表达是不确切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所谓个性化的发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的独到见解、独到视角。这种个性化的体现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意识、习惯、技能、精神等创新的极佳前提。“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源自成化”,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中规中矩是制约个性思维突破发展的巨大障碍,独辟蹊径、汇水成源、推陈布新是孕育创新的必要载体。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的学科,发展来源于每一次的创造、每一次的创新,也正是这一次一次的创造创新才使得历史从质到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唐太宗总结隋朝衰败的历史经验,除旧推新,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康熙帝历览前人成败得失,勤政爱民,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先声;毛泽东深谙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无数史实显示,一部人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对此,我们不应有理由去拒绝学生个性化的体现,而更应该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露。(www.xing528.com)

3.正确看待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在不知不觉中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化的到来,为中学历史基础教育的教学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化,教师评估的崭新化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越来越深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此,我们不能否定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切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我们既要赞成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也要反对过分夸大计算机给历史教学带来的巨大影响。由此,就出现了怎样正确看待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可以储存足够多的历史资料,也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把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是,计算机永远不能替代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真实的肢体语言,诸如语言节奏的把握、动作搭配的合理等等,甚至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停顿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一种震撼,而这种震撼却是计算机所无法比拟的。如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硝烟弥漫,邓世昌及众将士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沉着应战,面对流血、牺牲,毫不畏惧,当邓世昌率舰队撞向敌舰“吉野”号,那种面对死亡,绝不后退,以身殉国的感人场面让人心血沸腾。计算机可以重现其逼真的形象,却无法去表达众将士生死系于一发的心理感受,而这就需要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那种悲壮的场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切合历史教学的实际。实现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一个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面对的相当复杂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