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意义

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意义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形成教学技能这一中介环节,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学技能训练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时代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积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共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展开了试验。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培养教师能力为基础的教师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主题是批评当时的师范教育只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技能,提倡对教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探讨。此后,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始盛行于世界各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各国政府普遍意识到: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而教师素质的高低又取决于教师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积累实践智慧,使教师成为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这日益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共识。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比重偏大,实践性、技能性的课程比重偏小,教育实习只有短暂的八周,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与能力,而入职困难、适应期延长,无法胜任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其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各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要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课堂教学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在它的影响下,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教师系统地讲解,学生安静地听,这是课堂中常见的教学行为,即使是提问也不过是服务于知识的获得。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缺失,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面对这种现状,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www.xing528.com)

这种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由传统的讲解-接受的教学方式向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换。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教师只有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过形成教学技能这一中介环节,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技能的形成又是以个体已有的能力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受训者调动已有各方面的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技能训练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