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媒介可信度研究揭示可靠成果

中国社会媒介可信度研究揭示可靠成果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西方在媒介可信度领域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不胜枚举,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亦是方兴未艾,然而,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对媒介可信度[12]问题的研究却才刚刚起步。尤其是在建构媒介可信度指标方面的研究,据笔者观察,尚不多见。或者即使有类似的成果,由于可信度的测量方法随不同研究者而异,所以建立起来的可信度指标也过于繁杂、各不相同,缺乏普遍接受的适合中国媒介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媒介可信度指标。

中国社会媒介可信度研究揭示可靠成果

尽管西方在媒介可信度领域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不胜枚举,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亦是方兴未艾,然而,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对媒介可信度[12]问题的研究却才刚刚起步。

大陆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探讨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媒介可信度(黄晓芳,1999;佘文斌,2002;李剑军,2003;何国平,2004;时统宇等,2004);从社会和受众需要的角度分析中国媒介可信度的现状和问题,比如新闻真实性、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媒介的品牌建设、可信度和视听率/发行量的关系等(彭朝丞,1997;陈中原,2001;何运林,2001;彭伟步,2002;蔡克平等,2004;俞益民,2005;郑保卫,2005)。这些研究固然是从中国媒介运作的现实需要出发,有着很强的对策性与实用性,然而,如果从学理层面分析,理论的单薄和方法的缺失则是其无法回避的痼疾。尤其是在建构媒介可信度指标方面的研究,据笔者观察,尚不多见。并且就科研方法而言,国内研究所采用的多为描述阐释法,缺乏定量手段的研究,与西方学界的研究相比,明显落后和单薄很多。

在港台学界[13],学者对于媒介可信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已有的研究而言,研究者或者考察某类媒介具体新闻表现的可信度(蒯光武,1989;张明贤,1989;葛建生,1990;陈嘉爵,1996),或者梳理既有的可信度研究成果(罗文辉等,1993),或者探讨媒介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温华添,1986;彭芸,1989;罗文辉等,2003),但构建系统的、综合的媒介可信度指标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或者即使有类似的成果,由于可信度的测量方法随不同研究者而异(温华添,1986;彭芸,1989;卢鸿毅,1992),所以建立起来的可信度指标也过于繁杂、各不相同,缺乏普遍接受的适合中国媒介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媒介可信度指标。(www.xing528.com)

总体而言,第一,中国学界对于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已有的先进理论、方法、观点和成果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评述,学术上对西方该领域的丰富研究尚未做出应有的回应;第二,媒介可信度(媒介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一个极其模糊的日常概念来使用,内涵和外延都缺乏清晰、科学、统一的界定,而概念的科学界定是任何学术理论问题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必由之路;第三,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介可信度测量指标体系尚付阙如,缺乏与西方学界对话的平台,也无法对中国媒介的可信度现状进行评价和监督;第四,科学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属空白,已有的研究都是泛泛的描述和阐释,缺乏翔实的资料收集工作和科学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较西方学界而言存在相当差距,理论建树更是一片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