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情境中媒介可信度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情境中媒介可信度研究进展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信息类别,对可信度的指标构成是有影响的。总体来看,如前所述,这些信息可信度指标研究的共同局限在于,除罗森塔尔的成果外,其余研究基本都是从来源可信度研究的已有量表中归纳出研究者自己所需要的条目,然后通过调查进行因子分析。

中国社会情境中媒介可信度研究进展

事实上,在西方大量关于媒介可信度指标研究的文献中,研究者并没有能够清晰地将来源和信息区分开来,尽管他们的测量实际上包罗了来源、信息和渠道三个层面。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详细回顾,根据各项研究的具体内容,对各研究者的测量层次进行了区分。在厘清相关成果后,我们发现,实际上,研究者们对于信息可信度的关注是非常欠缺的,并且部分研究中所采用的条目在相当程度上是对来源可信度测量条目的重复,并未把两者区分开来。

罗森塔尔(Rosenthal,1971)是媒介可信度研究者中第一个指出来源可信度和信息可信度区别的学者。他认为,受众对信息可信度的评估取决于信息内容的两个因素:具体性(specificity)、可证实性(verifiability)。尽管罗森塔尔所探析的两个指标为信息可信度的测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然而后续的研究者并没有在信息可信度指标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仍然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来源可信度维度因子分析上。

还有一项研究值得关注,李(Lee)在1978年通过6种测量工具来尝试建构新闻可信度的指标,这些工具包括:53个学生样本所提供的有关新闻可信度的陈述;此前的研究在开放式问题中所得到的资料;雅各布森(Jacobson,1969)测量媒介可信度的20个条目;特贝尔(Tebbel)对于媒介可信度的建议;麦克卢汉(McLuhan)有关冷媒介、热媒介的观念;人际来源可信度的6个主要维度:可信赖性、专业性、活力性、客观性、一致性等。根据这6种测量工具,最后从中得到45个条目,据此对401名学生进行调查。李的研究注意到认知基准点的问题,他将电视与报纸的新闻划分为两种:全国性/国际性新闻、地方性/州新闻。经过因子分析后,他发现,对不同性质的媒介而言,不同报道范围的新闻,其可信度结构也各有所不同:报纸的全国性/国际性新闻可信度的因子结构为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亲近性(intimacy)、专业性(expertness)、可获得性(availability);电视的全国性/国际性新闻可信度的因子结构为偏见性(bias)、亲近性(intimacy)、活力性(dynamism);报纸的地方性/州新闻可信度的因子结构为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活力性(dynamism)、亲近性(intimacy)、偏见性(bias);电视的地方性/州新闻的可信度因子结构为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及时性/亲近性(immediacy/intimacy)、活力性/专业性(dynamism/expertness)(Lee,1978)。李的研究表明,不同的信息类别,对可信度的指标构成是有影响的。

此外,史密斯(Smith,1978)的信息测量细目(Message Measurement Inventory,MMI)也包括了信息可信度条目。虽然史密斯目的在于测量受众对于信息的评估,但是从这些条目的内容来看,史密斯并没有将来源可信度和信息可信度清晰地区分开来,他仍然是在探讨来源可信度的维度,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基本都属于来源可信度研究,因此信息测量细目并不适用于测量受众对信息的评估,所以此后也很少被研究者采用,尽管此后的研究者依然没有清楚地将来源可信度和信息可信度的测量区分开(Metzger et al.,2003)。

加齐亚诺等人(Gaziano et al.,1986)所建构的媒介可信度指标,固然是从调查受众对报纸和电视的新闻报道的评价出发,然而在她们的研究中,实际的测量却同时涵盖了媒介机构(信源)和新闻报道(信息)两个层面,包括日报社和电视新闻,这种缺陷同样体现在随后梅耶(Meyer,1988)的研究中。但是他们所得出的指标,如公平、无偏见、报道完整、准确、能被信任、意见和事实分开等,对于我们探讨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仍然有相当借鉴意义。(www.xing528.com)

萨尔文(Salwen,1987)对报纸民意测验报道可信度的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信息可信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旋转因子负荷,他发现了四项测量新闻报道可信度的维度: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包括可信、真实、实际、诚实、真诚等)、专业性(expertise,包括熟练、正确、专业、完整、准确)、清晰性(clarity,包括易读、易理解、清楚)、客观性(objectivity,包括公平、客观、无偏见)。

此外,纽哈根(Newhagen et al.,1989)意识到媒介渠道自身对于新闻信息可信度评估的影响,他比较了人们评价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的可信度所采用的不同标准,他认为,人们评价电视新闻可信度采用的是“个体标准”,而对于报纸新闻则采用“组织标准”。

总体来看,如前所述,这些信息可信度指标研究的共同局限在于,除罗森塔尔(Rosenthal,1971)的成果外,其余研究基本都是从来源可信度研究的已有量表中归纳出研究者自己所需要的条目,然后通过调查进行因子分析。因此,研究最后得到的信息可信度维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来源可信度指标的重复,而没有清晰地将来源和信息区分开,所以这些研究结果尚待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