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鹮:保护与繁育,数量已超4000

朱鹮:保护与繁育,数量已超4000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鹮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范围近100年间,由于人为的破坏,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1年终于在我国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2窝共7只朱鹮,轰动全世界。通过加强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等举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并已在陕西、河南、浙江等地实现了野化放归。鸟类能全年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在春季、夏季会暴发死亡,也能引起沿海鸟类特别是白鹭等涉禽的大量死亡。

朱鹮:保护与繁育,数量已超4000

朱鹮(huán)又名朱鹭,是亚洲地区特有的一种中型涉禽,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宝石”。朱鹮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类

纲:鸟纲 目:鹳形目 科:鹮科

形态特征

朱鹮有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为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的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呈黑褐色,末端为红色。腿长约9厘米。

分布范围

近100年间,由于人为的破坏,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急剧缩小,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1981年终于在我国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2窝共7只朱鹮,轰动全世界。通过加强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等举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并已在陕西、河南、浙江等地实现了野化放归。

生活习性

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白天活动觅食,晚上栖于高大的树上。

食性(www.xing528.com)

朱鹮主要以泥鳅、黄鳝等野生杂鱼类为食,也吃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

繁殖方式

朱鹮的繁殖期是每年的2—6月,于1月下旬到达繁殖地,2月进行求偶、配对和营巢,3月中旬至4月上旬产卵孵化,5月为育雏期,6月上旬以后幼鸟相继离巢出飞,在繁殖地停留一段时间后,开始向游荡区迁移。

常感染的病原体 —— 胃瘤线虫

朱鹮常感染的病原体为胃瘤线虫。虫体粗而大,盘曲在包囊中。虫体的体表具有条纹,但无棘。虫体头部不特别膨大,口简单,呈裂缝状,有短的咽及长的食道。雄虫交合伞为钟形,无辐肋。雌虫后端粗短,肛门在后端。活体呈淡红色或血红色。

该病原体引发的疾病 —— 胃瘤线虫病

胃瘤线虫病是动物或人感染胃瘤线虫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较大的虫体以包囊形式存在,较小的则附在中后肠或肠系膜的外表面且不结囊,更小的个体则寄生于消化道内。人感染后可引起急腹症和过敏性症状。鸟类能全年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在春季、夏季会暴发死亡,也能引起沿海鸟类特别是白鹭等涉禽的大量死亡。

科学加油站

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