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肠的主要功能及结构特点-正常人体学基础

大肠的主要功能及结构特点-正常人体学基础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黏液,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图6-2-25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三)结肠结肠包绕在空、回肠周围,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图6-2-26空场、回肠与大肠图6-2-27男性盆腔矢状切面(直肠)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常有上、中、下3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和环形肌形成。其中最大而且恒定的一个直肠横襞位于直肠右侧壁上,距肛门约7 cm,可作为直肠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大肠的主要功能及结构特点-正常人体学基础

图6-2-23 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横结肠)

大肠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上接回肠,终于肛门,全长约1.5 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黏液,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管径较粗,肠壁较薄,除直肠、肛管与阑尾外,盲肠和结肠具有三个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图6-2-23)。结肠带有3条,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沿大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肠管形成许多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脂肪突起。这三种特征性结构是区别大肠和小肠的标志。

(一)盲肠

盲肠位于右髂窝内,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8 cm,其下端为盲端,左接回肠,上续升结肠。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此处有上、下两片唇样黏膜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可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 cm处,有阑尾的开口(图6-2-24)。

图6-2-24 盲肠和阑尾

(二)阑尾

阑尾呈细长状,形似蚯蚓,是附属于盲肠的一段肠管,其根部较固定,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图6-2-24);远端为游离的盲端,位置不固定。由于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沿结肠带向下追踪,是手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McBurney点)(图6-2-25)。急性阑尾炎时,此点附近有明显的固定性压痛,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图6-2-25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三)结肠

结肠包绕在空、回肠周围,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图6-2-26)。(www.xing528.com)

(四)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内。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全长10~14 cm(图6-2-27)。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直肠骶曲凸向后,与骶骨盆面弯曲一致;直肠会阴曲因直肠绕过尾骨尖而凸向前。临床上进行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图6-2-26 空场、回肠与大肠

图6-2-27 男性盆腔矢状切面(直肠)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常有上、中、下3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和环形肌形成。其中最大而且恒定的一个直肠横襞位于直肠右侧壁上,距肛门约7 cm,可作为直肠镜检查的定位标志。

(五)肛管

肛管是消化管的末端,上接直肠,下终于肛门,约4 cm。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肛柱下端之间有半月状的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肛瓣与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隐窝称肛窦,此处感染会引起肛窦炎(图6-2-28)。

图6-2-28 肛管纵切面

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齿状线以上肛管内面为黏膜,以下为皮肤。肛管的黏膜下和皮下有丰富的静脉丛,病理情况下静脉丛曲张向肛管腔内突起称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痔称内痔,齿状线以下的为外痔,也有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的称混合痔。

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等。肛门内括约肌属平滑肌,由肠壁环行肌增厚而形成,有协助排便的作用。肛门外括约肌为横纹肌,位于肛门内括约肌外下方,有较强的控制排便功能,若手术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