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正常人体学基础

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正常人体学基础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腹膜从腹盆壁内面移行于器官表面或由一个器官移行到另一个器官表面的过程中,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大网膜的下垂部常可移动位置,当腹膜腔内有炎症时,由于大网膜的包绕,粘连而限制炎症的扩散,故手术时可根据大网膜移动的位置探查病变的部位。小儿大网膜较短,当阑尾炎穿孔或下腹部炎症时,病灶不易被大网膜包裹,常造成弥漫性腹膜炎。(二)系膜系膜是壁、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肠管连至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正常人体学基础

腹膜从腹盆壁内面移行于器官表面或由一个器官移行到另一个器官表面的过程中,形成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这些腹膜结构不仅对器官起着连接和固定的作用,也是血管和神经出入脏器的途径。

(一)网膜

网膜由双层腹膜构成。薄而透明,两层腹膜间夹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等,包括小网膜、大网膜(图6-5-3)。

图6-5-3 网膜

1.小网膜 连于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左侧部从肝门至胃小弯,亦称肝胃韧带。小网膜的右侧部从肝门至十二指肠上部,亦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2.大网膜 连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似围裙垂于小肠、结肠前面,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构成。大网膜内含丰富的血管、脂肪等,其中含许多巨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大网膜的下垂部常可移动位置,当腹膜腔内有炎症时,由于大网膜的包绕,粘连而限制炎症的扩散,故手术时可根据大网膜移动的位置探查病变的部位。小儿大网膜较短,当阑尾炎穿孔或下腹部炎症时,病灶不易被大网膜包裹,常造成弥漫性腹膜炎。

(二)系膜

系膜是壁、脏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形成许多将肠管连至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内含有进出器官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等。主要的系膜有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等(图6-5-4)。

(www.xing528.com)

图6-5-4 腹膜形成的结构

(三)韧带

韧带是连于盆壁与器官之间或连接相邻器官之间的腹膜结构,对器官有固定作用。

1.肝的韧带 位于肝下方的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已在前文中叙述,肝上方有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三角韧带。镰状韧带是位于膈下方与肝上面之间矢状位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游离缘内含有肝圆韧带。冠状韧带是膈下与肝上面的腹膜结构,呈冠状位,分前、后两层,两层之间为肝裸区。冠状韧带左、右两端处,前、后两层相互黏合增厚形成左、右三角韧带。

2.脾的韧带 主要有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胃脾韧带是连于胃底和脾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脾肾韧带是脾门连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

(四)隐窝和陷凹

1.肝肾隐窝 位于肝右叶下面,于右肾和结肠右曲之间,仰卧时为腹膜腔最低处,为液体易于积聚的部位。

2.陷凹 主要位于盆腔内,男性在直肠与膀胱之间有直肠膀胱陷凹。女性在膀胱与子宫之间有膀胱子宫陷凹;直肠与子宫之间有直肠子宫陷凹,与阴道后穹隆间仅隔一薄层的阴道后壁。站立或半卧位时,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最低部位,故积液常积存在这些陷凹内。

(鲍建瑛 顾春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