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目的的体系与教育原理的关系及作用

教育目的的体系与教育原理的关系及作用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调节教育中的世俗和宗教的矛盾,夸美纽斯首次提出教育中的两层目的:宗教目的和世俗目的。赫尔巴特提出的两层次教育目的,调解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矛盾,从而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纳和应用。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一具体内容主题后所应形成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操作性规定,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育目的的体系与教育原理的关系及作用

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素质的期望和设想,是从国家教育发展全局出发,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育活动都起理论导引作用,因而具有普遍性和高度概括性。教育是一个包含了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水平的教育机构的庞大系统,各个教育子系统、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人的需要不同,社会不同部门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也不同。教育目的要指引整个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既有对人才规格的普遍和概括要求,从总体上指引教育发展的方向;又要结合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特点、水平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明确的、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具体教育实践、评价教育结果提供一个明确的标准。否则,有可能导致教育实践现实情景中,国家有明文规定的教育目的,学校有自己的目标(如提高升学率),各级政府又有评价教育的特殊标准,社会各界人士又提出各自的目标见解,这些目标有可能存在不一致和矛盾之处。这种内在的矛盾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中的困惑:教育工作者无法应用两种相互矛盾的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也会在几种矛盾的冲突或压迫下无所适从,从而出现教育实践中难以遵循国家教育目的的窘况,国家教育目的也就失去了对各级各类教育起理论导引的作用。

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的背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当从目的体系的角度去界定和理解教育目的,在国家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之间建立灵活的、能指导各种教育活动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以缩小和调节国家教育目的理论导向和教育实践工作间的矛盾。可见,建立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应然”的教育目的向“实然”的教育目的转化的重要导引机制之一。

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都曾主张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目的。为了调节教育中的世俗和宗教的矛盾,夸美纽斯首次提出教育中的两层目的:宗教目的和世俗目的。教育的宗教目的——“与上帝共享永恒幸福”,即终极教育目的;教育的世俗目的——“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7]是较近的目的,它服务于终极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较近的目的是“可能的目的”,也是“选择的目的”,即教育和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某些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将来可能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这一目的是清楚的、实际的;最高和最后的目的是“必要的目的”,即“道德”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完善、正义、自由、仁慈和公平等德行,最高的目的是理想的,是指导较近的目的的,较近的目的服从于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提出的两层次教育目的,调解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矛盾,从而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纳和应用。前文说过,杜威率先提出了“内在教育目的”与“外在教育目的”的区分,强调教育过程应遵循教育的内在目的,从而论证其“教育无目的论”。历史上的教育目的层次理论,不但调和了当时的教育内外矛盾,对于我们今天教育目的体系的建构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部分构成。在这个层次体系中,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到下位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反过来,从课时教学目标到教育方针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这个体系可以直观表述为图3-1。

图3-1 教育目的体系的构成图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思想,也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有一个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www.xing528.com)

教育目的即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教育目的在一定时期内也只有一个,是指导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的,也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培养目标均会不同。从现代学制上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体系,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衔接的关系。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学校相应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所应形成的各种素质的预期。课程作为教育内容及其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元。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的的具体化,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所有课程目标的实现及其课程目标间的融合与协调,同时,课程目标又是制定学段目标的依据。

学段目标是对某一学段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所应形成的具体素质的设想,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中,一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划为不同的年级、学段。在课程学习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目标要求是不同的。当然,学段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衔接关系,高一学段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有赖于低一学段目标的实现。学段目标是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一教学单元后所应形成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具体规定,是学段目标的具体化。单元是教材编著的基本成分,某一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有着大致相同的性质,教学单元之间在目标上同样存在着差异及衔接关系。单元教学目标是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某一具体内容主题后所应形成的外部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的操作性规定,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所有上位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一个接一个的课时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相对而言,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操作性非常强,对教育实践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一般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