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弗莱雷解放教育:提问式教学与教育观

弗莱雷解放教育:提问式教学与教育观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讲授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反映出两种教育观念的对抗。弗莱雷认为,实施提问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上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就像“讲授式教学”反映了“储蓄教育观”一样,弗莱雷的“提问式教学”也反映了他的“解放教育观”。

弗莱雷解放教育:提问式教学与教育观

1.“提问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要实施真正解放的教育不能用“储蓄教育观”来进行,因为“储蓄教育观”把人看作是“空”人,可以用知识来“塞满”的人。实际上,人是“有意识的”人,这种意识是对世界“意识”的意识。因此,弗莱雷指出,“教育不应该是知识的储存,而是在人与世界交往中,人不断地提出问题。”[24]

与“讲授式教学”相反,“提问式教学”指出了意识存在的本质是其“意识性”,也就是确定了意识本身,即总是“意识到”,不仅仅意识到事物,也意识到其本身,即意识到意识的意识。

因此,“提问式教学”反对单向的讲授、纯粹的知识储存,指出教育是一种认知行为,可认知的客体不是单方主体认知行为的目的,而是认知主体双方(教师和学生)的载体。因此,弗莱雷主张认知主体双方在认知客体的过程中要进行双向交流,而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传授。只有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才能克服师生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讲授式教学”和“提问式教学”反映出两种教育观念的对抗。“讲授式教学”服务于统治,必然会维持师生矛盾,于是就要反对师生进行对话,否认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话。而“提问式教学”服务于解放,就要克服这个矛盾,提倡师生间进行对话。

实际上,如果不克服师生矛盾,就不可能实施提问式教学,也不可能进行解放的实践,同样也不可能废除被动的单向讲授和进行双向的交流。

弗莱雷认为,通过提问式教学克服了矛盾,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即“不是教师的学生、学生的教师之关系,而是师生和生师的关系。这样教师不仅仅是从事教,他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也受到教益。因而,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展。因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没有人去教其他人,也没有人自己教自己。他们在共同进行教育。他们把可认知的世界作为载体来相互进行教育。”[25]

弗莱雷总结的“讲授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的主要区别如下。

“讲授式教学”试图用神话来虚构现实,掩盖事实真相;把学生看做客体;反对教师与学生对话;为统治服务,压制创造;不承认人的历史性;强调维护现状。

“提问式教学”寻求解放,要求揭穿神话,客观地认识世界;把学生看做主体;主张对话并与揭示现实的认知行为相联系;为了解放,鼓励创造,强调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对现实的真正探究行动;注重从人的历史性来考虑问题;强调变化,改造现实。[26](www.xing528.com)

2.“解放教育观”

弗莱雷提出了在教学中要进行提问,反对单向性的讲授,因而要使教学具有对话性,并提出了教学即对话的思想。弗莱雷认为,实施提问式教学反映了在教育上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民主的、真实的、积极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为了共同的目的进行交流。这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给予知识、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储蓄”法是截然不同的。

就像“讲授式教学”反映了“储蓄教育观”一样,弗莱雷的“提问式教学”也反映了他的“解放教育观”。

根据弗莱雷的“解放教育观”,教育目的是要使人觉悟,要具有批判的意识,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获得“解放”。弗莱雷对教学就是讲授,就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一人唱独角戏的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极为不满。他认为,“储蓄式教育观”就是灌输式教育,是不民主的,削弱了学生大胆地向权威提问的勇气和能力。

“储蓄教育观”的实质是要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压制学生的批判性,从而满足压迫者的利益。压迫者的这种教育不主张去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是要维护压迫者受益的现状。因而,他们会本能地反对任何促进真正思考的教育,反对要揭示现实、探究问题的教育。

“提问式教学”则是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是把学生看做主体,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意识。因此,弗莱雷主张在教学中应进行提问和对话,因为这是人们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

弗莱雷指出,压迫者的意图是要改造被压迫者的头脑,而不是改造压迫的状况。其目的就是要使被压迫者更好地适应这种状况,从而压迫者可以更好地实施其统治。为达到这一目的,压迫者推行“储蓄教育观”并与所有具有家长作风特点的社会行为相结合,将被压迫者看做与主体社会不协调的“边缘人”、“界外人”,是健康社会的“病菌”。因此,要通过教育来改造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使他们能适应和融入到健康社会中来。“储蓄教育观”非常有效地服务于这一目的。

弗莱雷尖锐地批判了这一压迫者的观点。他认为,被压迫者从来就不是“边缘人”和“界外人”,他们一直是“界内人”,他们处于“为他人而生存”的结构之中。因此,解决的办法不是要将他们“介入”到压迫者的结构之中,而是要改造这种结构,能够做到“为自己而生存”。

因此,弗莱雷提出的解放教育,目的是要使被压迫者对自己所处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产生觉悟,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采取行动。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提倡“提问式教学”或“对话式教学”,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