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正源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华夏正源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夏文化的发源,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华夏文化萌芽到基本形成,亦即从伏羲氏族的祖先到禹建立夏朝约3000年左右的时间。这里所创造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本源,也即华夏文化的真正源头。对于华夏之祖伏羲氏族的生活地区,已被近几十年出土文物所证实,即为今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这“昆仑”就是华夏祖先最初创造华夏文化之地[1]。在上古,华夏文化的发源及其基本特点的形成,都与当地天然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分不开。

华夏正源文化的发源地-中国

华夏文化的发源,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华夏文化萌芽到基本形成,亦即从伏羲氏族的祖先到禹建立夏朝约30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华夏文化的萌芽之地,即伏羲氏族最初创造华夏文化的源头之地。这里所创造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本源,也即华夏文化的真正源头。

对于华夏之祖伏羲氏族的生活地区,已被近几十年出土文物所证实,即为今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伴随着伏羲氏族后裔的生息繁衍,他们的生活地区逐渐扩大了,北部扩大到了今平凉市境内崆峒山地区,中部扩大到了陇山及其以西地区,南部扩大到了今天水县、秦州区一带及西和、礼县等地。据考证,崆峒山初名“空洞山”,陇山初名“龙山”,这两座山所在地区传说中曾称“空龙”,后被道家之徒神化为“昆仑”。这“昆仑”就是华夏祖先最初创造华夏文化之地[1]

在上古,华夏文化的发源及其基本特点的形成,都与当地天然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分不开。当地的天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植被、水系和气候等方面。

伏羲氏族生息繁衍的中心地区是秦安大地湾,那里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以当代的资料为据来作一些分析,以便大概了解上古自然环境概况。

据《甘肃省秦安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这一地区地处渭水支流葫芦河流域,分布有草原状山脉,山间沟谷一般较为宽平;山上基本没有成片分布的林木,而沟谷中树木也较少,县内“有林地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六亩”。这里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海拔在一千二百米至二千零一十二米之间,地表覆盖有深厚的黄土层”。当地“属陇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十点四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摄氏零下三点四度左右,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摄氏二十二点七度左右。梁峁顶部与河谷川地之间在气温上略有差异。年平均降水量五百一十五点一毫米左右,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无霜期平均一百三十天”[2]。(www.xing528.com)

平凉县西部崆峒山,是当年轩辕黄帝向道家老祖广成子“问道”之处。这里是泾河上游地区,“全县的天然林都分布于此,崆峒山至王店一带,山势高耸,林木尤为茂盛,海拔在一千三百九十六米至二千零二十五米”。据1949年至1979年观测统计,“县内平均气温为摄氏八点六度。一月最冷,平均零下五点二度;七月最热,平均二十一度。……年平均降水量五百一十一点二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西南山区阴湿多雨……西南部山塬区,春秋常有霜冻,夏秋则多冰雹[3]

今天水市秦州区地处大地湾西南部渭河支流藉河谷地。谷地西高东低,呈带状,宽约一至二公里,海拔在一千一百六十米左右。秦州区全境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南缘,属黄土梁峁沟壑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雨季多在夏秋,涝年秋雨有时竟连续降一月以上。年降雨量平均五百四十六毫米,全年平均温度摄氏十点七度。无霜期一百八十天,空气湿润,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居住环境较佳地区之一”[4]

天水县域,大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属陇中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表多被厚层黄土覆盖,沟壑纵横,地形起伏,海拔在900~1800米之间,渭河干流流经本区。南部为北秦岭山区,海拔一般在1400~2200米之间,山势陡峭,气温较低。东南部山地,大部分被森林覆盖,山高沟深,地形复杂,降水较多,林草茂密。西部山地(除景梁外)山势较缓,有黄土覆盖,为岭南黄土梁峁沟壑区,降雨量稍多,气温偏低。全县属温带半湿润区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约五百零七点六毫米,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十点九度,一月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二点四度,七月平均气温为摄氏二十三度。全年无霜期160~190天[5]

如果以秦安县大地湾为中心的整个地区自然环境状况来看,当地自然环境都是较为优越的。假使我们再联系地球一直处于干旱化过程的客观事实,可以知道上古时期这里的降雨量要比当今更多一些,气温或许更高一些,黄土梁峁沟壑区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一些,森林分布地区更广阔一些。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显然有益于原始先民的生活,自然也有利于创造原始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