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正源文化早期发展阶段简介

华夏正源文化早期发展阶段简介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夏早期文化,是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所出土实物反映了伏羲氏族原始文化。这里所出土反映文化现象实物,最早者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根文化,亦即本源文化。这一点由秦安大地湾考古发掘出土实物完全证实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大地湾5000年前所建这座宫殿式大房子,宏伟壮观,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建筑物,充分反映了华夏早期建筑文化及其水平。

华夏正源文化早期发展阶段简介

华夏早期文化,是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所出土实物反映了伏羲氏族原始文化。这里所出土反映文化现象实物,最早者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华夏根文化,亦即本源文化。这种早期文化,主要反映在陶器、建筑、地画、八卦、造书契、种植黍、粟与捕鱼等方面。

1.陶器制造

中国古代陶器的制造,据考古发掘和专家研究,以大地湾遗址为最早。这种陶器制造,对陇右和中原地区具有很大影响。专家张碧波指出:“大地湾遗址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大地湾遗址迄今共发掘出4174件陶器,而发现了35座用于制陶的遗址。其中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出土了三足钵等彩陶200多件,是我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彩陶。二期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通高31.8厘米,是一个罕见的人头形状的雕塑,形状象征一母腹。整件陶器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为我国史前雕塑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还有彩陶圆底鱼纹盆,其中一件鱼纹盆直径达51厘米。”[6]这种彩陶器,多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这些陶器的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艺术的显著发展。

2.房屋修筑

房屋的修筑,是华夏先民早期文化产生的又一重要表现。这一点由秦安大地湾考古发掘出土实物完全证实了。考古专家韩博文、郎树德指出:大地湾考古发掘出土实物表明,“当时的人们早已脱离了洞穴或树居,开始修筑半地穴房屋以顺应定居生活”。又指出:“最初的房址均为圆形,后来则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到仰韶文化晚期,半地穴发展为平地起建房屋。”[7]

在大地湾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一座类似后世宫殿式的建筑物。对此学界已详尽描述道: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建造的中国式建筑。距今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文化发掘出的一座目前所见我国史前时期面积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房屋建筑。这座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多间复合建筑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开创了后世宫殿式建筑的先河,该建筑由前厅、主室、后室、左右侧室及门前棚廊式建筑等六大部分组成。这是王权的标志”[8]。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大地湾5000年前所建这座宫殿式大房子,宏伟壮观,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建筑物,充分反映了华夏早期建筑文化及其水平。

3.地画

在大地湾的大房子地上所发现的地画,有的专家曾详细描述道:“大地湾地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考古工作者在F411的房基遗址发现了一幅前所未见的地画。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约1.1米,经鉴定,绘制地画的颜料炭黑,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地画的整幅图案由人物、动物、方框及一个反‘丁’字图案所组成。地画中具有男性特征的人物,高32.5厘米,宽约14厘米,头部已较模糊,犹如长发飘散,手中握棍棒类器物(规矩?法器?)。地画中具有女性特征的人物,高34厘米,宽13厘米,头近圆形,颈部明显较细长,胸部凸出,两腿也相交直立,似舞蹈状。”地画正中人物下方绘有一略斜向右上方的黑线长方框,框内画着两个一前一后的动物[9]。这一史无先例的地画,无论它的表现形式、丰富深邃内涵,都是当时领先于时代的。

4.农牧与捕鱼

在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地区所生活的伏羲氏族的社会,已跨越了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业已进入了栽培农业、饲养牲畜和以“网罟”捕鱼的生产经济阶段,其社会发展水平基本接近了文明社会的门坎。(www.xing528.com)

张东菊等专家认为:“这里(指大地湾)的人类依次经历了原始采集狩猎、先进采集狩猎、早期农作物栽培和成熟农业等四个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历了中国北方人类由采集狩猎到旱作农业经济的基本过程。”[10]

伏羲氏族的人们在农牧和捕鱼生产方面,古代文献有着若干记载:《汉书·律历志》引《世经》曰:炮牺氏“作网罟以田猎,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庖牺氏“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后或谓之伏羲”。司马贞《三皇本纪》云:宓牺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以上记载表明,早在伏羲氏时代,饲养牲畜、织网捕鱼,用以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了。

5.画“八卦”与造“书契”

“八卦”与“书契”,是伏羲氏时代所创造的两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形式,它们从初创到改进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周易·系辞下》载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1]这是古代文献有关庖牺氏“始作八卦”的重要记载。这一记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庖牺氏“始作八卦”的时间为庖牺氏“王天下”之时;(二)庖牺氏“始作八卦”之前所作准备事项,即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又观地上鸟兽形象及与地和协相处情况;(三)庖牺氏“始作八卦”所遵循原则,即距离“近”的事物选取其形体形状,距离“远”的事物仅选取其大致形象;(四)庖牺氏“始作八卦”意在通晓神灵的德惠,展现万事万物的意趣。如果这样解读客观、确当的话,那么庖牺氏所作“八卦”,实际上是把他视力所及的宇宙空间、四面八方的万事万物用抽象的图画、符号绘制出来,这种图画、符号就是后世所说庖牺氏的“八卦”。

造“书契”,是伏羲氏所创造的又一种文化形式,这在中国历史上开了初步使用文字的先河。《尚书·序》载道:上古,伏羲氏“王天下”之际,“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书制有六:一曰象形,二曰假借,三曰指事,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谐声。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文字必归六书,以同文而代结绳之政”。这一记载是说:伏羲氏任命“朱襄”为“飞龙氏”,负责“造书契”,即将所创文字刻在木板上。所创造文字有六种书体,即“象形”、“假借”、“指事”、“会意”、“转注”和“谐声”。从此,天下的“义理”都由这六种书体刻成,“结绳”记事现象也由六书文字所代替。这样以来,六书文字的创制进一步标志了华夏先祖即将跨入文明时代的门坎,“造书契”意义的重大,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从夏朝起,中经商朝,后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与戎、狄、蛮、夷各部落经长期杂居、融合,使华夏族逐渐壮大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周边的秦、楚、齐、燕、赵等诸侯国不断向外用兵、扩展势力,从而华夏族融合的戎、狄、蛮、夷人口进一步增加,活动地区也进一步扩大。至秦统一中国,华夏族活动地区西起陇西(今临洮),东至海边,北临阴山,南达象郡。至此,规模空前的华夏族文化区亦即中华文化区终于形成了。

正因为华夏部落联盟逐渐融合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量华夏与戎、狄、蛮、夷各部落,并崇尚“天下之中”地理观念,因此以华夏文化为正源、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区就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