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发源地

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发源地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明山被称为“广西庐山”,近年专家考证发现,大明山同时还是壮族龙母文化的发源地。2005年9月16日至17日,南宁市邀请全国著名的民族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民族学和壮学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为首的壮学专家学者多方考证,一致认定了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龙母文化发源地和壮族古老的三月三民俗发源地。

广西大明山:龙母文化发源地

大明山>>>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300多年前,徐霞客上林县旅游考察时就记载有“又北行四里,抵北小山下,有水从山下濑南麓而来,架桥渡之,逐穿山腋而北,于是北行陂陀间,西望双峰俊极,氤氲云表者,大明山也”。大明山被称为“广西庐山”,近年专家考证发现,大明山同时还是壮族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大明山,又名镆铘山、镆钅耶山、镆耶山、莫邪山等,因“昔人有得古剑于此”而得名。大明山位于南宁市的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宾阳县的交界处,距南宁市区仅93公里,大明山地处桂林-南宁-北海广西旅游黄金线附近,有伊岭岩、金伦洞等景区补充,具有良好的旅游大环境。自300多年前徐霞客对大明山有记载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雄、奇、幽、秀的景观惊叹,并留下了许多佳作。现代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雾界》、《心泉》等也在大明山拍摄外景。

大明山大门 (黄吉遇/摄)

南宋时大明山被称作镆钅耶山、镆耶山。如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就称“镆耶山,在上林县南,昔人有得古剑于此,故名”,又载:“山在武缘县(今武鸣县)北,山形盘礴,地势险要,镆耶关地焉。”南宋理宗皇帝年间神穆撰《方舆胜览》卷三九邕州条载:“镆钅耶山在武缘县南三十二里山形盘薄地势险隘,镆耶关地焉。”同书卷四一又载:“镆钅耶山在上林县南三十三里,昔人有得古剑于此。”

镆钅耶关是大明山的古道遗址,位于大明山旁边,谢启昆、胡虔著《广西通志》也载:“莫邪关,(上林)县南二十里莫邪山上,宋置。”在宋代邕州知州陶弼就有诗一首《镆钅耶关》记载有镆铘关:“三任边州六往还,此时又度镆钅耶关,仿僧莫道无闲事,手指青天口说山。”在《宾州二首》里,陶弼也提到了镆铘关“:广右开炎服,思刚置县衙。羁縻唐世及,正朔圣朝加。乡分今贺水,邑录古琅琊。泉脉通明镜,封邻接镆铘。”

大明山观景路 (黄吉遇/摄)

现在从武鸣县马头圩往东北方向的深山前行,经四明村进入山区,小道两侧群山高耸,越过武鸣、上林两县交界竖立的界碑入上林县大黎(黎口隘),再前行数百米到达长条料石砌成的古道,有石阶400多级,路宽约4米。此处从宋至清,一直为重要的官道。其中黎口隘在宋、明、清初就称镆钅耶关。镆铘古道至今仍为武鸣马头通往上林亭亮镇及县城大丰镇的行人通道。(www.xing528.com)

明朝武鸣人李璧有七绝诗《镆铘山》:“仙人佩得镆铘还,误落飞泉第一湾。三尺精灵化龙去,空留万丈镆铘山”和明代临安府推官江鱼的《镆铘山》诗:“宝剑当年已化龙,青山留得削芙蓉;润涵海气时云雨,突起峰峦遍太空。南峙亦为天子锷,东来宜匹丈人峰;要知此地生豪杰,尽是英灵气所钟。”这两首诗都提到了镆铘山,都记述了“镆耶钅化龙”的传说,进一步证实了“镆钅耶山”名称的来源,也给大明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大明山自然风光非常壮美。车随路转,情从景迁。行到高处,俯瞰而下,山上云雾缭绕,山脉时隐时现。遥望过去,峰峦层叠,山林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奇峰幽谷随处可见,耸拔的峰柱排空而立,或如飞马奔腾,或如仙人立空,或如高僧坐禅……大山脚下又有水库、溪流,明晃晃反光耀眼,像从天而降的镜片;一块块农田有如棋盘格子,各种农作物或绿或黄或白或紫,组成五彩斑斓的巨幅壮锦。林间幽谷的村落房舍,不时升起袅袅的炊烟……好一幅壮乡美景:“一处青来一处黄,黄是茶花青是秧;是谁绣出一幅锦,壮家儿女手一双!”

大明山瀑布 (黄吉遇/摄)

大明山的胜景很多,其中一个令人叫绝的就是它的瀑布。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也非常恰当。大明山飞瀑相当多。进得山来,到处可以听到哗啦、哗啦的水声,越往深处,水声也就越大。峰回路转,便看见天抛银链的飞泉穿空腾跃,两山的缺口中冲下万丈松崖,悬水丰盈,飞珠四溅,水声震荡峡谷,回荡轰鸣,飞瀑击打在周边山石和地面上,使得云雾弥漫,迎面扑来,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2005年9月16日至17日,南宁市邀请全国著名的民族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民族学和壮学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为首的壮学专家学者多方考证,一致认定了广西环大明山地区是壮族龙母文化发源地和壮族古老的三月三民俗发源地。

(韩文娟/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