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专用教材必备教案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专用教材必备教案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科尔伯格根据不同个体的回答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专用教材必备教案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各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

道德两难故事举例: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400元,但销售价却要4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2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问题: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很重要?为什么?……

科尔伯格根据不同个体的回答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一)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1.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儿童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2.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二)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是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用习俗推理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1.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2.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www.xing528.com)

处在该阶段的个体认为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最重要的是看该行为是否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因为它们对于维持社会有效运转非常重要。

(三)后习俗水平

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人们认为个体应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法律被看做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应该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2.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良心公正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题目示例

【2019年上·单选】为了培养学生遵守班级规定,班主任老师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前习俗水平阶段的学生,告诉他们不遵守班级制度会受到老师的惩罚

B.对于前习俗水平阶段的学生,告诉他们遵守班级制度会得到家长的赞赏

C.对于习俗水平阶段的学生,告诉他们遵守班级制度会得到同学的认可

D.对于习俗水平阶段的学生,告诉他们遵守班级制度会得到自我奖励

【答案】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