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之无常:生命的短暂易逝

佛教之无常:生命的短暂易逝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徒的葬礼并不完全是悲伤的场合,因为他们相信死亡只是轮回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无常的一种体现。对佛教徒而言,顿悟和智慧来自自身对三大特征的经历和认知。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如此说道:参考阅读//No. 8 佛教之苦难观 P20No. 10 佛教之涅槃 P24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开始又停止,这就是它们的本质;它们存在又消失,从无常中解脱即是无上喜乐。即使到了今天,在传统佛教文化的葬礼上,僧侣们仍会吟诵这段来提醒哀悼者生命的短暂易逝。

佛教之无常:生命的短暂易逝

万物迁流飞逝

佛教(大约始于前6—前5世纪中期)中,“无常”(anicca,源于巴利语)是物质世界的三大特征或基本理论之一,其他两个特征为“苦”和“无我”。为了“看清事物的本质”,根据三大特征来对物质世界进行不断的解读是很有必要的。相比之下,许多人的苦难都是因为对三大特征的无知或自我欺骗造成的。这种无知使人们对生活报以错误的希望、不切实际的欲望和目的,从而深陷其中,不得要领。对三大特征缺乏认识或曲解其意都只会导致懊恼、沮丧和绝望。

20世纪初,佛教传教士喜见长老(1914—1998)对无常如此描述:“一切都不可言说,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这一切都在持久地变化’;仅仅是我们说话的这瞬间,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万物都在迁流飞逝:花朵的娇艳,鸟儿的啼鸣,蜜蜂的细嗡和落日余晖。”

佛教徒的葬礼并不完全是悲伤的场合,因为他们相信死亡只是轮回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无常的一种体现。

在佛教中,教徒对物质世界认知的三大基本特征是“无常”“苦”和“无我”,其中,“无常”和“无我”同时适用于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而“苦”只能被有自我意识的生物所感知。然而,无生命的物体可以且往往给生物带来灾祸——例如,洪水可能会损毁财物导致贫困,从而使人们的精神极度痛苦。就这层意义上而言,这三个特征适用于世间万物。

对佛教徒而言,顿悟和智慧来自自身对三大特征的经历和认知。这种领悟始于理解万物的无常。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中如此说道:

参考阅读//(www.xing528.com)

No. 8 佛教之苦难观 P20

No. 10 佛教之涅槃 P24

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开始又停止,这就是它们的本质;它们存在又消失,从无常中解脱即是无上喜乐。

即使到了今天,在传统佛教文化的葬礼上,僧侣们仍会吟诵这段来提醒哀悼者生命的短暂易逝。

变化或无常是宇宙中万物的基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