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显西行:佛教取经之贡献

法显西行:佛教取经之贡献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曹魏时的朱士行起,到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的西行取经形成了一股热潮。晋安帝隆安三年,据说这时法显已经50多岁了,这一年他约了慧景、道整、慧应、慧宽4人,一同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法显一行沿途经西秦、南凉等地,于公元400年来到敦煌,又到达鄯善国。法显西行,首尾相计历时15年之久,历经西域、印度30余国。法显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法显还把自己的游历经过记录成文,后人称之为《佛国记》,或《法显传》。

法显西行:佛教取经之贡献

曹魏时的朱士行起,到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的西行取经形成了一股热潮。许多汉地沙门或孤身西进,或三五成群,结伴西行,取经求法,在这些人当中,东晋沙门法显是取得成就最高,而且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此他被人们誉为「五世纪初的伟大旅行家」。

法显是山西平阳郡人(今山西临汾西南),出身于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俗家姓龚。20岁时他正式出家受比丘戒。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据说这时法显已经50多岁了,这一年他约了慧景、道整、慧应、慧宽4人,一同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四骑士与指挥官

敦煌的西魏壁画,壁画中的战马除眼、鼻和四足外,全身都得到盔甲的保护。

法显一行沿途经西秦、南凉等地,于公元400年来到敦煌,又到达鄯善国(今新疆若羌一带)。公元401年,法显来到西域佛教重镇之一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在于阗,他详细考察了当地佛教流行情况、佛教遗迹,观看了为庆祝佛诞而举行的盛大的佛像游行仪式,于第二年进入北印度境内。法显游历了印度的北部、中部许多地方,访问了许多佛教胜地,学习了当地的语言文字,抄写了许多佛教经典,最后于公元409年离开印度,坐船来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留住两年,搜求到《弥沙塞律》、《杂阿含》、《长阿含》等经典,搭乘商船,打算取海路回广州,但是途中遇到风暴,船在海中漂泊了90多日,后飘到南洋群岛的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在此停留5个月后,再次搭船向广州进发。经过3个月艰难行程,最后在山东牢山登陆,这时已是晋义熙八年(412)。次年,法显于陆路南下,来到了建康。法显西行,首尾相计历时15年之久,历经西域、印度30余国。

法显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搜得《摩诃律》、《萨婆多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等佛教经律论多部。回国后,413年南下建康,居建康道场寺,与同居此寺的佛陀跋陀罗合作译出《摩诃僧祗律》、《方等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6部、36卷。(www.xing528.com)

法显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汉地所传四部律中,由他带回的就有三部。另外,他所带回的《杂阿毗昙心》对当时毗昙学的发展,《方等泥洹经》的译出对南北朝时佛性论的研究和讨论,都起了重要作用。除此以外,《长阿含经》、《杂阿含经》也是佛教重要经典。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

该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县须弥山南麓,有100多处北魏至明时期开凿的石窟,其中北周造像最为精美。

法显还把自己的游历经过记录成文,后人称之为《佛国记》,或《法显传》。此书被认为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诸国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近代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被译为多种外文流行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