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由法显带回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由法显带回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显在西域和印度游历多年,亲身考察了许多佛教遗迹和寺庙等佛教活动场所,在他所著的《佛国记》中记载了西行途中的大量见闻,给中国带回来大量的有关印度佛教的信息,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印度佛教自创始以来就以供养为主要信仰方式。他大兴佛教,于国内广建寺塔,留下大量的佛教文化遗址。法显对于佛教夏安居的仪礼与经过也有详细介绍,尤其对夏安居最后一个月的仪式记载尤详。法显对当地受到佛教影响的日常生活也多有记述。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由法显带回

法显西域和印度游历多年,亲身考察了许多佛教遗迹寺庙等佛教活动场所,在他所著的《佛国记》中记载了西行途中的大量见闻,给中国带回来大量的有关印度佛教的信息,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

法显之所以西行,是有感于中土戒律的残缺和僧众威仪的欠缺。因此,法显对西域、印度诸国戒律的实行情况格外留心,并且对其整肃严谨之风貌大为欣羡。如对于阗国的情况,法显这样记述:于阗“彼国人民星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小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国主安堵法显等于僧伽蓝。僧伽蓝名瞿摩帝,是大乘寺,三千僧共挞挝食。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一切寂然,器钵无声。净人益食,不得相唤,但以手指麾”(《佛国记》)。在天竺部分,类似于这样的叙述比比皆是。法显记述道:“佛得道处有三僧伽蓝,皆有僧住。众僧民户,供给饶足,无所乏少。戒律严峻,威仪、坐起、入众之法。佛在世时,圣众所行,以至于今。佛泥洹已来,四大塔处,相承不绝。四大塔者,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般泥洹处。”(《佛国记》)

法显介绍了西域和印度大小乘佛教流行的情况。在西域方面,首先说到诸国原来语言不尽同,而僧人一致学习印度语文,鄯善国、焉夷国各有僧四千余,竭叉国有僧千余,都奉小乘教,于阗国和子合国都盛行大乘佛教。在印度方面,陀历、乌苌、罽饶夷、跋那等国都奉行小乘教,罗夷、毗荼、摩竭提等国都大小兼学,毗荼国僧众多至万数,摩竭提国为印度佛教的中心,佛法大为普及。东印度多摩梨帝国有二十四伽蓝,佛教也很兴盛。

《佛国记》介绍了印度佛教的供养制度。印度佛教自创始以来就以供养为主要信仰方式。可以参见《佛国记》中多条记载。其时印度僧团受王室及贵族之供奉,财富积聚,已不是昔日之比,珍宝之稀奇连王都起心动念,所以寺院经济的发达并非只在中国才有。在印度本土,僧团已是极度富有,可见“小小戒可舍”的影响。早期僧团的“十事非法诤”已听不到声音。当然,僧团在享用这些生活资料时,依然是按照僧腊之惯例来定。

佛灭度后,佛之崇拜以舍利信仰最为盛行。关于佛教史迹,法显在《佛国记》中详细记载了佛陀降生、成道、初转轮、论议降伏外道、为母说法、为弟子说法、预告涅槃、入灭8大名迹之盛况;记载了佛石室留影、最初的佛旃檀像、佛发爪塔以及佛顶骨、佛齿和佛钵、佛锡杖、佛僧伽梨等的保存处所和守护供养的仪式;记载了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分身塔,舍利弗本生村以及阿阇世王、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所造之佛塔;过去三佛遗迹诸塔以及菩萨割肉、施眼、截头、饲虎四大塔,祇洹、竹林、鹿野苑、瞿尸罗诸精舍遗址,五百结集石室,七百僧检校律藏纪念塔以及各地的著名伽蓝、胜迹。《佛国记》记载,不论是大乘或小乘各派,都把佛的遗骨、遗物、遗迹,视作信奉的中心。这些信息告诉人们,不但佛圆寂后受到供养,连其遗物、弟子以及罗汉等也受到供养。(www.xing528.com)

在《佛国记》中,法显对于西域、印度诸国的规模较大的法会叙述得尤其详细。如于阗国、摩竭提国的“行像”仪式,竭叉国的五年大会(般遮越师),弗楼沙国的佛钵崇拜仪式,那竭国的佛顶骨崇拜仪式,师子国佛齿供养法会以及师子国国王为入灭罗汉举行的阇维葬仪,等等。

法显还对其在天竺所瞻礼过的佛塔一一作了描述。法显和道整渡恒河南行,辗转到了摩竭提国。那里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治城。前2世纪,阿育王统一了除半岛南端以外的印度全境。他大兴佛教,于国内广建寺塔,留下大量的佛教文化遗址。此外,法显瞻仰了王宫,深为王宫的“累石起墙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的豪华壮美所折服。法显对有关佛教的民俗活动特别感兴趣,挤在观众中参加了城内居民迎佛像进城供奉的“行像”活动。“行像”活动于每年12月8日举行,佛像供奉在四轮车上,车用竹篾扎制成五塔楼,上铺白毡,用彩画出飞天形象,佛龛缀饰着金银琉璃,四角缯幡高悬。“行像”一次,通常有20辆这样的车,每辆车各不相同。“当此日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乐,华香供养。”人们不分僧俗,都集合于路旁狂欢通宵。

法显对于佛教夏安居的仪礼与经过也有详细介绍,尤其对夏安居最后一个月的仪式记载尤详。一是希求福报之家可为众僧奉献“非时浆”;二是解夏前的最后一日的夜晚举行“大会说法”,说法完毕,比丘供养舍利弗塔,比丘尼供养阿难塔,沙弥供养罗云;三是解夏之日,信众即俗弟子可向僧尼布施物品。另外,法显还追叙了师子国国王为僧众建新精舍的常规:“先设大会,饭食僧。供养已,乃选好上牛一双,金银宝物庄校角上,作好金犁。王自耕顷四边,然后割给民户、田宅,书以铁券。自是已后,代代相承,无敢废易。”(《佛国记》)

法显对当地受到佛教影响的日常生活也多有记述。崇佛之盛,不仅是寺塔林立,僧人众多,如《佛国记》中对出家人的人数记载甚多:“无畏精舍东四十里有一山中有精舍名支提。可有二千僧。”“城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诃毗诃罗。有三千僧住。”而且对当地民众生活亦有着重大影响:“从是以南名为中国。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产籍宫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斩,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店,及沽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渔猎师卖肉耳。”呈现出一个佛教国度的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