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文化:图说世界宗教宝藏

佛教文化:图说世界宗教宝藏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的经、律、论统称三藏。“三藏”、《大藏经》不仅汇集了经、律、论,而且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说经、律、论三藏等典籍是佛教文化的宝库。经过结集形成了一致认可的经、律、论的经典。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后弘期译经,以论典和无上瑜伽的经论为多。五明学说随着佛教的流传,对传入国家、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佛教文化:图说世界宗教宝藏

佛教的经、律、论统称三藏。汇集经、律、论的典籍丛书称为《大藏经》。“藏”,意思是装东西的箱子、笼子。在这里意指“汇集”。“三藏”、 《大藏经》不仅汇集了经、律、论,而且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说经、律、论三藏等典籍是佛教文化宝库

释迦牟尼初创佛教时并没有用文字记载的经籍,佛陀的言教由弟子们背诵下来,口头流传。由于弟子众多,所听闻和背记的各有不同,对教义的理解更难于统一。佛陀去世不久,由其弟子、门徒主持,先后进行了四次结集(编辑)。经过结集形成了一致认可的经、律、论的经典。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

乾隆大藏经》书影

经,指佛弟子们追记的,释迦牟尼关于佛教教义的说教,后来又增收了少数佛教徒——阿罗汉菩萨的说教;律,是弟子们追记的,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戒律或称仪轨、规则;论,是由佛弟子们撰写的,阐述或解释佛教理论的著作。在历史发展中,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失。现在人们看到的三藏经典已经不完整了。目前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个系统。

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录经近五十种,流行至今二十多种,所收经量不等。不同历史时期编收的经籍内容形式不完全一样。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北宋开宝(968—975)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经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佛教由中国东传至朝鲜和日本后,高丽王朝、日本王朝依汉文大藏经抄写刻印排印。自13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日本佛教界依据汉文本的各版大藏经,编印过七种版本。

藏文大藏经9世纪初即已收译七百余部佛典,包括一部分从汉文转译过来的经籍。后弘期译经,以论典和无上瑜伽的经论为多。全部译经分为甘珠尔、丹珠尔、松绷三大类。甘珠尔收律、经和密咒,丹珠尔收赞颂、经释和咒释,松绷则收藏族、蒙族佛教信徒撰写的有关著作。自元皇庆二年(1313)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各地共刻造了11种不同版本的藏文大藏经。此外还有不丹普拉卡、蒙古库伦两种版本。

蒙文大藏经一共有四种不同版本。元大德(1297—1307)年间,由萨迦派法光喇嘛牵头,有藏、蒙古、回鹘、汉等各族僧人参加,把藏文大藏经译为蒙文,印造于西藏。明代的刻本是万历(1573—1619)年间对元代刻本的补充;崇祯初年进行了校刊。清代刻本有两种,一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和硕裕亲王福全牵头刻造(只有甘珠尔);二是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雕造,补上了丹珠尔部分。

满文大藏经是汉文大藏经的满文选译刻本。刻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80)。关于刻经目的,乾隆皇帝在该经藏的序言中说,译刻满文大藏经并不完全出于祈福这一宗教目的,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当时已有了汉、藏、蒙三种文字的大藏经,唯独没有满文藏经,有了满文藏经就圆满了;同时满文大藏经也可供中外各界人士学习满文之用。该藏经刻入了699部佛籍,计成108函,2535卷,分为五大部类。包括大乘经、小乘经、小乘律、密教仪轨经法等,没有收入大乘律、大乘论、小乘论。

《中华大藏经》(www.xing528.com)

西夏文大藏经是汉文大藏经的西夏文译刻本。北宋景元年(1034),《开宝藏》印本传到西夏,君主赵元昊组织僧人译为西夏文,到天民安元年(1090)译完。大庆元年(1140)到乾二十四年(1193)又据“南北经”校勘一次。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其化身一行国师主持校勘并补译,着手印经。至元三十年(1293),遵照世祖旨意,慧中等在杭州万寿寺雕印西夏文藏经,到元大德六年(1302)竣工。共3620卷。目前,译本及经版都已残缺不全。

汉文版本的大藏经

高丽大藏经

巴利语系大藏经为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三藏典籍。是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的巴利语佛典。除僧伽罗文、缅甸文、泰文、高棉文和老挝文外,傣文有四种不同的方言文字译本。近现代还增加了天城体梵文本、拉丁字母本和日文译本等三种版本。巴利语系大藏经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云南省傣语地区。

清代梵夹装藏文大藏经

经、律、论及其疏释经典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佛教自身发展过程的记录;也是印度历史、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史的侧记;古代印度沙门思潮各派别与婆罗门种姓斗争的情况,孔雀王朝支持佛教、向其他国家传播佛教的情况,贵霜王朝迦腻色伽支持佛教的情况等等,在典籍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些都是研究印度史、世界史的参考资料。有些典籍本身是文学作品,如《本生经》,是讲述释迦牟尼生前故事的神话传说;《佛行所赞》,是一部诗体的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录,是印度古典文学的先驱;《百喻经》,是一部印度佛教寓言著作。一些典籍如《妙法莲花经》等讲究修辞,语言华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原始佛教的“缘起性空”学说,是本体论哲学;大众部、大乘佛教的心性论,涉及到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印度佛教教授学徒的五种学问——五明学说,在印度佛教典籍中有所记载,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中。其中,声明,讲的是声韵学和语文学;工巧明,讲的是工艺、技术、历算之学;医方明,讲的是医药学;因明,所讲相当于逻辑学;内明,讲的是佛学。五明学说随着佛教的流传,对传入国家、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一些经籍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印度美术音乐发展情况。

总之,佛教典籍是研究古代印度乃至古代东方各民族语言、历史、信仰、哲学、文学、版本学、目录学、音乐、美术、建筑天文、历法、医药和习俗的重要文献,引起了世界各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