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说婆罗门教文化-图说世界宗教文化

图说婆罗门教文化-图说世界宗教文化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以吠陀经及其有关文献为基本内容,因崇拜梵天而得名。等级制度成为当时社会和国家体制的基本结构,国家政权的职能之一就是维护这种社会结构,其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经典,称为“吠陀”(知识)。婆罗门教的多神信仰在赞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赞歌形成该教经籍的特色,了解婆罗门教,不可不了解“赞歌”。《原人歌》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的赞歌。

图说婆罗门教文化-图说世界宗教文化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是印度教的古老形式,以吠陀经及其有关文献为基本内容,因崇拜梵天而得名。

雅利安人被说成是世界宗教史的主角,因为他们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有经典的宗教”——以吠陀(知识)为经典的婆罗门教;进一步又发展出了世界性宗教——佛教

雅利安人属印欧语系,原居中亚细亚,是信仰自然神和祖灵的游牧部落。公元前20世纪中叶,他们由兴都库什山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经过和当地主要土著民族进行长期斗争,成了那里的主导民族,并建立了分为四个社会等级(瓦尔那)的国家。四个等级是:婆罗门(祭祀贵族);刹帝利军事贵族和世俗统治阶级);吠舍(村社成员、自由民、劳动者);首陀罗(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失去土地和氏族部落关系的人,这是社会地位最低的贱民和奴隶)。这四等级,亦称“四种姓”。

雅利安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许多“法”,对各个等级人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生活方式和宗教地位做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体制把这些“法”神圣化,利用早期吠陀经典的宗教神话和宗教观念,形成了作为国家宗教的婆罗门教。等级制度成为当时社会和国家体制的基本结构,国家政权的职能之一就是维护这种社会结构,其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就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经典,称为“吠陀”(知识)。吠陀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吠陀,包括吠陀本集和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经书;狭义的吠陀,只包括吠陀本集。

湿婆

湿婆神呈恐怖相(派拉瓦),是一个面容可怖游走四方的苦行者,他要弥补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因为他杀死了一个出身婆罗门种姓的人(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一姓,世袭的祭司)。在湿婆的雕像中经常可以看到他手持那个人被砍掉的头。

四面佛

四面佛是四尊印度婆罗门教神癨,原是婆罗门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是创造天地之神,法力无边,掌握人间的荣华富贵;其四面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供信众祈福。由于外形近似中国佛像,中文译名多为四面佛,但事实上四面佛不是佛,准确而言,应称为四面神。

吠陀形成于不同时期,它包括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这四部本集可分为两组;前三为一组;后一为一组。

《梨俱吠陀》,亦称《赞诵明论》,是吠陀中最古老的本集,它约在公元前20世纪末形成,但其中某些部分可能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卷帙浩繁,全书共收10卷,收集了对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祭祀祷文共1028首,千百年来,口头流传,辑录成集则属较晚时期。《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绝大多数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时用来歌唱,共1549首。《耶柔吠陀》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和如何进行祭祀,其中大多数赞歌出现在《梨俱吠陀》本集中; 《耶柔吠陀》分为《黑耶柔吠陀》和《白耶柔吠陀》两类,前者本诵、释文分辨不清,后者本诵和释文区分清楚。《娑摩吠陀》、 《耶柔吠陀》出现时间比 《梨俱吠陀》较晚,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以后。《阿闼婆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20卷,除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语外,还收集赞歌730首。

综合地看,在以上四部吠陀本集中,赞歌,即对神的礼赞,占了很大比例。婆罗门教的多神信仰在赞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赞歌形成该教经籍的特色,了解婆罗门教,不可不了解“赞歌”。这些赞歌多为对自然神的礼赞。例如,因陀罗神,既是尚武之神,又是暴风雨、霹雳之神,赞歌中对因陀罗的气概描写得淋漓尽致:“因陀罗耀武扬威,七座城堡昼夜间夷为平地。安努人(敌对部落)首领的财富,尽赐予德里苏人……”“因陀罗大施神威,德里苏人冲锋陷阵,势如潮涌;敌人贪生怕死,四散奔逃;……”伐楼那是夜空、天地之水的化身,是“荫佑”之神。赞歌中唱道:“万物之主啊,备受尊奉的伐楼那!顶礼奉献虔敬,真诚地祝祷!你分天地,犹如那祭司剥下(牺牲)兽皮。你把大地铺展,四处阳光普照!犹如倾盆一般,你向天界、人间和空界洒布甘霖!宇宙之主啊,你滋润田野,如降下漫天谷雨。”阿耆尼为火的化身,施之于此神的礼赞,也犹如火焰喷发:“你。阿耆尼,置身于万木之中;仙人终于寻得你之踪迹。摩擦而生,赫然出现,你威力无穷!”“他永恒不灭,面色绛红。他烁烁然现于众人之间,遍体赤色,宛如奔驰的骏马!”除了赞歌之外,吠陀本集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自然神,如太阳神、雷神与灾害、恶势力化身的巨妖——宇宙之蛇弗霖多战斗并取得胜利的故事等等。这些赞歌、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时期人们对于战胜生产生活困难的渴望。同时,从那些神灵的身上,也可以看到统治者的影子;对神的赞颂也是对婆罗门的赞颂,这是巩固其政治地位的需要。(www.xing528.com)

关于婆罗门教的文献,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产生于公元10世纪以后的梵书,即婆罗门书、净行书,这是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意义的本集。四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梵书的主要内容除宗教仪式、神话、巫术外,还有对当时社会生活、历史自然科学的记述。森林书,是附属于梵书的文献,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仪、方法的说明,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等。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到前5世纪的奥义书,也称坐书、秘书,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内容繁杂,且有相互矛盾之处,主要传授秘密教义。

《原人歌》

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的赞歌。《原人歌》把“原人”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天空地三界中的一切(包括祭神赞歌、咒语、祭司)都是由于诸神把原人作为牺牲举行祭祀时产生的。还说从原人头上生出婆罗门(一说从原人口中生出婆罗门),从肩上生出刹帝利,从腿上生出吠舍,从脚上生出首陀罗;从心中生出月亮,从眼中生出太阳,从气息中生出风,从肚脐上生出空界,从头上生出天界,从脚上生出地界。

《梨俱吠陀》中的婆罗门教神像

婆罗门教崇拜的多神与主神

该教敬奉之神不胜枚举,吠陀诸经中有的地方说有三千多种,有一处竟说有3399种。这些难以计数的神分布于天空地三界。天界为日月星辰之神,空界为风雨雷电之神,地界为山川草木之神。此外还有动物神、植物神、魔神及能工巧匠神。原来最有权势的是天神伐楼那、空神因陀罗、地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公元前10世纪之后,伐楼那变成了水神,因陀罗变成了国民保护神,阿耆尼和苏摩成了因陀罗的助手;因陀罗成了诸神之王。后来,又先后出现了原人和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奴(护持神)、湿婆神(破坏神),这三神中,梵天是根源神,是主神。多神教向一神教过渡,是因为原始社会开始瓦解、阶级社会逐步形成。

婆罗门教经籍在中国古代的流传

吠陀本集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都有译本,但译名不尽相同。三国的《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南朝刘宋的《杂心论》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摩;梁陈的《金十地论》所译吠陀有三:娑摩、夜集、力,缺一种吠陀;隋代《百论疏》、唐代《西域记》所译吠陀本集之名,也多与前代不同。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婆罗门教有不同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与古印度文化交流的情况。

除上述外,还有一种称做经书的经典,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内容大致为:法经,即对“四种姓”义务等的规定;天启经,对祭祀的说明;家庭经,家长对祭祀的说明;祭坛经,对祭场、祭坛、祭火的说明。另有从经书、发音、诗韵、语法、字源、天文学方面解释吠陀的著作。

婆罗门教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