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僧西行取经的历史故事

唐僧西行取经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的唐僧取经《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知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历经138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到达了“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著名的那烂陀寺,当时是天竺最大的寺院。他共带回梵文贝叶经520卷,计657部,为历代西行僧人取经之首。吴承恩以玄奘大师为原形,以西行取经为线索,写出了《西游记》,不过,书中的唐僧,远远不及现实中的玄奘之一角。

唐僧西行取经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知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的主要人物唐僧为了取得如来真经,带领着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矢志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踏平十万里坎坷路,终于修成正果。

玄奘取经回长安

在人们的印象中,唐僧一方面是一个相貌端庄、性情敦厚并诚心向佛的和尚,另一方面又被描绘成一个不分好坏、不辨善恶的迂腐可笑的憨僧。然而,西游记中的唐僧毕竟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唐僧则是另一种样子。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初年的高僧——玄奘大师。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名扬天下。他之所以被称为“唐僧”,《西游记》里是这样介绍的:“只因我大唐太宗皇帝赐我做御弟三藏,指唐为姓,故名唐僧。”这里所说的“三藏”是佛教经典之经、律、论三部分,获此殊荣,足见其佛学造诣之深。

唐僧俗姓陈,名讳。他自幼家贫,随二哥到寺院识字、习经。13岁出家做了僧人。此后,他上长安,下成都,赴荆州,到扬州,拜十三位名僧为师,遍寻经籍,刻苦钻研,二十几岁就有了很大名气。玄奘在钻研佛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佛经晦涩难懂,有的残缺不全,还有的佛经译释矛盾等等。这不仅给僧人的学习带来困难,而且也不利于佛学的研究和发展。玄奘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本溯源,求得真经。于是,他下定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去寻师访学,把佛教之真谛带回来。

然而,当时唐朝严禁僧俗出蕃,所以玄奘上表去天竺求法之举遭到了官府的严词拒绝。但他矢志不渝,在京城跟天竺人学习梵文梵语,暗中做着日后取经的准备。直到贞观三年(629年)八月,他决定违禁出国。第一站到达金城(今兰州)。在那里,他设坛讲经,筹集路费。当时许多西域的商人都来聆听,知道他将到天竺取经,都大力支持,有的提供资金,有的讲明路线,有的介绍注意事项和联络方法等。不久,玄奘来到了姑臧县(今武威市),他在这里看到了朝廷要捉拿他的公文,所以他不敢停留,白天不敢上路,只好星夜兼程,直奔玉门关。过了玉门关,玄奘被边防部队发现,差点被兵士用箭射死。校尉王祥拦住他,劝他不要冒险西行,他谢绝了;用逮捕治罪威胁他,他也不怕。王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不忍心为难他,就为他置备了路上用品,又派人送了一程。

出了敦煌,便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带,他硬是死里逃生地闯了过去,来到高昌国。在那里,他受到了极其尊贵的礼遇。国王听他讲法,认其为弟,并挽留他留下来,让全国的人民都做他的弟子。这一请求遭到了玄奘的婉转拒绝。他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再次踏上了西行的征程。(www.xing528.com)

《大唐西域记》书影

在路途中,玄奘不仅要克服自然界的危难,还要战胜人为的灾害。《西游记》中关于“吃唐僧肉”的传说,就来源于婆罗门教徒的绑架。据说他们把玄奘带到船上,准备杀害他作为祭天的供品,可是就在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差点把船掀翻。这令他们非常诧异,认为是神灵发怒,于是赶忙放了玄奘。

唐僧历经138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到达了“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天竺著名的那烂陀寺,当时是天竺最大的寺院。在这里,玄奘不仅学习了各种经典,还广游天竺,宣讲佛经。在“无遮”大会上,他将自己所撰著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两文的观点公布于众,从此威震天竺。

经过17年的艰苦学习,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回到了长安,受到数十万人的隆重欢迎。他共带回梵文贝叶经520卷,计657部,为历代西行僧人取经之首。另外,他还由自己口述,别人记录,写成了12卷的史地著作《大唐西域记》,此书记载了玄奘在西行期间所经过的山川、城邑、特产、习俗等见闻趣事,极具地理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玄奘大师的非凡的学问事功和高尚的道德人品,深深地震撼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他两次劝他入世归俗,参与政事,但都被玄奘大师所拒绝。他始终以讲经、论道、译著、弘法为己任,直到63岁圆寂。入土那天,送葬队伍长达40里,大家以无尽的哀思悼念这位“万古风酋,一人而已”的佛学大师。

吴承恩以玄奘大师为原形,以西行取经为线索,写出了《西游记》,不过,书中的唐僧,远远不及现实中的玄奘之一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