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山兽类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研究与经济价值

贺兰山兽类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研究与经济价值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兰山兽类资源丰富,有许多种类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阿拉善马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加大保护力度,恢复种群。多在平缓地带及自然保护区范围以外活动,人为干扰大,生存状况堪忧。若遇危险,牛群逃跑时成年牦牛分别位于前后,牦牛犊居中,受到保护。产后约15天幼崽可随母活动,第二年夏季断奶,3岁左右性成熟。是典型的高山动物,贺兰山最主要的优势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贺兰山兽类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研究与经济价值

贺兰山兽类资源丰富,有许多种类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至2011年,狼、雪豹猞猁、蒙原羚、斑羚、盘羊在贺兰山已难以觅到踪迹,据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及辖域县(市、区)志记载,分布于贺兰山的几种重要兽类如下:

又名马麝,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裸露山地和草地。多晨昏活动,午夜也有一活动高峰。白天隐藏于干燥、避风雨又温暖的地方静卧休息。除发情交配期外多独居。行动轻快敏捷,善奔于悬崖峭壁间。在无干扰时外出寻食、排便及休息均有固定路线和场所。寻食行动缓慢,以树木嫩枝、叶和草茎、苔藓蘑菇及农作物枝叶、果实等为食,食性较广。受惊迅即逃走,跑一段路又回头凝视,几经反复后逃入灌丛,或沿山坡由高处至低处顺沟谷逃走,待一段时间又返回原地,故说该物种有“舍命不舍山”的习性。一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5—6月产崽,每胎1~2崽。初生幼崽体背及两侧有纵行排列的淡黄色斑,幼崽生下不久就能站立慢走。2个月幼崽换毛,体背及两侧斑点消失。秋后幼崽与母体分开独立生活。野外最长寿命10年。据1984年调查,贺兰山有高山麝1540~1770只,分布较广;1995年调查仅有227只。2007年野外调查未发现高山麝踪迹,盗猎是造成其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专业人士断言:如不加强保护,高山麝将很快在贺兰山灭绝。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贺兰山的马鹿为一单独亚种——马鹿阿拉善亚种,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中段,是中国唯一幸存的该亚种有效种群,也是各亚种中分布范围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隔离种群。马鹿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林间草地、稀疏灌丛和溪谷沿岸。随季节变化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多在高海拔阴坡林中和林缘草地活动,冬季和早春在低海拔向阳较暖地方活动。多晨昏活动取食,以杨树榆树、桦树、胡枝子的嫩枝、叶为主要食物,也啃食树皮,或食杂草、山果、蘑菇、农作物及蔬菜。饱食后常到含盐多的地方舔食盐类。中午到山坡或山谷阳光充足地方休息。常喜结3~5只成群活动,冬季则有40~50只的大群。9—11月发情交配,雄鹿常鸣叫并相互争雌斗殴。妊娠期约8个月,5—7月产崽,每胎1崽,偶产2崽。生下崽鹿后,母鹿舐干附在崽鹿被毛上的黏液,崽鹿几小时后即站立吃奶,一周内很少活动,常处于假寐状态,静卧于密灌丛或草丛临时卧穴。母鹿不远离,遇敌害则先逃跑诱敌离开,保护崽鹿。一周后崽鹿随母鹿在卧穴附近活动,3月龄断乳合群。崽鹿2~3岁性成熟。雄崽鹿第二年开始生角,第三年角分叉。每年3月底至4月初旧角脱落另生新角,角盘在角脱落后约10天封口,继而生出茸角,经约15天生第一支眉叉,约25天生第二支,约55天生第三支,约70天生第四支。8月中旬茸皮脱落露出骨化角。9月长出冬毛,12月长齐,翌年4—5月脱冬毛换夏毛。马鹿性机警,善奔跑,听觉、嗅觉均敏锐,视力较差。马鹿在贺兰山分布较广,中段较为集中。据1983年调查种群数量850~1060只,2006年调查种群数量700~1000只,变化不大。阿拉善马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加大保护力度,恢复种群。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于海拔1000~2700米荒漠草原和荒漠戈壁,喜欢在平原、丘陵戈壁滩等开阔地带活动,贺兰山主要分布于三关口附近洪积扇地带,常结成2~6头的小群,冬季结成20~30头的大群,水源地可见到近百头的临时大群。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以戈壁羽茅、葱属、猪毛菜属、艾蒿类、红砂、梭梭及其他禾本科植物为食。受惊后常突然在原地高跳或后肢直立,观察动静和逃跑方向。育幼期有雌雄分群现象。雄性自结成群,雌性带领幼崽。每年繁殖一次,11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5—6月产崽,每胎1~2崽。幼崽出生后3~4天即能随母快跑。多在平缓地带及自然保护区范围以外活动,人为干扰大,生存状况堪忧。(www.xing528.com)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贺兰山生活的牦牛属于半野生牦牛,西夏文献中有牧放牦牛的记载。每年入冬时期,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将牦牛赶下山,标记新生小崽,淘汰老病牦牛。2009年,贺兰山牦牛种群数量达400~500只,集中分布于哈拉乌沟。野生牦牛是适应高寒气候的典型种类。集群活动,小群10余头,大群有百余头或数百头,一般由母牦牛和亚成体结群。若遇危险,牛群逃跑时成年牦牛分别位于前后,牦牛犊居中,受到保护。成年母牦牛性情较孤独,常离群单独活动,或2~3头相伴。每群有一头公牦牛带领,游荡在高山之间。牦牛耐寒怕热,常年生活在植被贫乏的高寒草原或寒漠地带,食量大,多在清晨和傍晚吃草,白天退居陡峭险阻、背风向阳处休息,躺卧或站立反刍。气温较高的夏季中午,牦牛有到湖泊或溪流沐浴的习性。寒冬冰雪覆盖植被,采食困难,常作短距离迁移。以质地粗硬、适口性较差的野草充饥,以冰雪解渴。平时以各种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高山寒漠植物为食。发情期9—12月,孕期8~9个月,翌年6—7月产崽,每胎1崽。产后约15天幼崽可随母活动,第二年夏季断奶,3岁左右性成熟。贺兰山牦牛作为一独特种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牦牛对贺兰山地理、气候的适应及与其他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是以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体色与岩石接近,故名。其站立或卧于裸岩处很难被发现。是典型的高山动物,贺兰山最主要的优势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裸岩地带、草甸和山谷草地,基本不进入林内。在贺兰山山地疏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活动,无固定栖息场所和行走路线。听觉、视觉灵敏,行动敏捷,擅长在悬崖峭壁的岩石间攀登、跳跃,平跳可达2~3米,从高处向下纵身跳跃可达10米。喜群居,每群数十只至上百只,冬季繁殖期集大群,平均群4.86只,集群最多类型为母子群。一年中冬季白天活动时间较长,其他季节多晨昏活动。在贺兰山可取食植物40余种,以青草和各种灌木枝叶为主,冬季食干草和乔灌木落叶。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孕期约5个月,4—6月产崽,每胎1崽,最长寿命18岁。岩羊在贺兰山北、中、南段及东、西坡分布较广,20世纪60年代随处可见。“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大量猎杀,数量急剧减少。20世纪90年代保护得力,种群逐渐恢复。据调查,1999—2009年,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15000只左右。近年有显著增加,在苏峪口景区,岩羊甚至不惧怕游客,成群下山觅食。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种,中国仅将其列为达乌尔鼠兔的一个亚种。较多证据显示,贺兰山鼠兔是一单独种,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上山地砾石带。在巨石堆砌的乱石坑、磷矿石石灰石废弃旧矿井坑道石缝、裂隙中栖居。尤喜在坑道口内5~10米的地方生活,洞口无一定形状,洞道长短不一,结构简单,内有巢室、贮室、厕所。一般巢室1至数个,贮室1~3个,巢室供其居住及育仔,贮室储存干草供其越冬。喜群居,一般由1~3个家族组成一集群。以蒿草和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不冬眠。全天活动,晨昏最为活跃。胆小,活动范围10~50米。一年繁殖一次,每胎2~4崽。4月开始繁殖,一直延续到夏末秋初。孕期25天,出生后1周龄可随母外出活动。一年换毛2次,9月上旬换冬毛,4月中旬换夏毛。贺兰山鼠兔数量极少,分布区狭窄,仅分布于贺兰山苏峪口海拔1800~2000米地带。人们对贺兰山鼠兔所知甚少,在2007—2009年调查中,曾经设法专门捕捉贺兰山鼠兔,以期研究,未能捕到,表明种群数量极度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预测贺兰山鼠兔将很快灭绝,加强保护研究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