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中庸第十章:强人中立保持操守,国家有道不改

大学·中庸第十章:强人中立保持操守,国家有道不改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执守中庸之道而不偏倚。[8]国有道,不变塞焉:塞,未达。上面一段是第十章。本章通过子路问、孔子答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强的问题,阐述的依旧是“中庸”的问题。正如孔子在本章最后提到的那样,真正的强人待人和气不迁就,保持中立不偏倚,国家有道不改志向,国家无道能坚持操守。

大学·中庸第十章:强人中立保持操守,国家有道不改

【原文】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4],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5],强哉矫[6]!中立而不倚[7],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8],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9],强哉矫!”

【注释】

[1]子路:孔子学生,名仲由,字子路。子路好勇,故问孔子什么叫强。

[2]抑而强与:抑,选择连词,还是。而,代词,你。意指,还是你自己的强呢?

[3]宽柔以教:以宽洪大量、柔和宽忍而教诲人。不报无道:朱熹云:“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报,报复。

[4]衽(rèn):席。金革:刀枪甲胄之类。死而不厌:死了也不后悔。

[5]和而不流:指性格随和但不随流俗。

子路

[6]矫:强悍刚毅的样子。

[7]中立而不倚:倚,偏。执守中庸之道而不偏倚。

[8]国有道,不变塞焉:塞,未达。国家有道之时,不改变未达之志向。(www.xing528.com)

[9]国无道,至死不变:国家无道之时,宁死不变其操守。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称得上强。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呢?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教育人们宽厚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以刀枪为枕,以铠甲而席为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悍勇武的人就持守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无偏无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因挫折而改变自己穷困潦倒时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道德节操,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朱熹提示】

右第十章。

【译文】

上面一段是第十章。

【赏析】

本章通过子路问、孔子答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强的问题,阐述的依旧是“中庸”的问题。

同样是强,它也有不同的类型。孔子把它分为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南方之强“宽厚柔和,不报无道”,即以宽和、柔顺的态度来教人逆来顺受,而不采取报复的手段;北方之强以兵器作枕、铠甲作铺,刚烈强劲,以强力胜人,勇而好斗,死而无悔。孔子认为,这两种强都应是君子或强者应该具备的,但前者似不及,后者似太过,这些都还是不够的。孔子认为中庸最强,把“强”与“中庸”结合起来,就可以做到强而不悍、无坚不摧,既达到和平和谐又不同流合污、人云亦云,做到不偏不倚,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持守正道,坚持中庸思想至死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强”。正如孔子在本章最后提到的那样,真正的强人待人和气不迁就,保持中立不偏倚,国家有道不改志向,国家无道能坚持操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