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知修身,治人,治国家

中庸:知修身,治人,治国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并认为“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于博浪沙截杀秦皇,毙其副车,可谓勇矣。

中庸:知修身,治人,治国家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注释】

①好:音hào,喜爱。知:通“智”。

【品读】

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这里《中庸》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种关系称为“五达道”,将知、仁、勇三种品德称为“三达德”。“五达道”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可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礼运》有言:“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五达道”是实现善政的有效途径,但调节这五种人际关系靠什么?靠的就是“三达德”。知、仁、勇是天下通行的美德,通过他们,可以调和五伦关系。孔子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庸》并认为“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五达道”和“三达德”是互为表里的。既然“三达德”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获得“三达德”的知、仁、勇呢?就是要好学、力行、知耻。好学的人,因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和提高着自己的学识,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不怨天、不尤人,毫无保留地将一己之力奉献给社会,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知荣辱,辨是非,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汉初刘邦之谋臣张良,身为韩国世臣之后,耻于国家被秦所灭,散尽家财,力求死士,蓄谋刺秦。于博浪沙截杀秦皇,毙其副车,可谓勇矣。后黄石公传其《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诵习,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谓好学矣。其后辅佐刘邦:离秦宫、赴鸿门、王汉中、争天下、定赏罚、都关中、安皇储,力行尽责,可谓仁矣。其一生,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然其状貌如妇人好女,无魁梧奇伟之姿容,盖孔子所说的“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吧。

【扩展阅读】

导言:吕蒙、徐霞客韩信三人可谓好学、力行、知耻的典范。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陈寿(www.xing528.com)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选自陈寿《三国志·吴志》卷九注引《江表传》,中华书局,1982年)

走遍神州的徐霞客

纪昀

弘祖,江阴人,霞客其号也。少负奇气,年三十出游,携一襆被,遍历东南佳山水。自吴、越之闽,之楚,北历齐、鲁、燕、冀、嵩、雒,登华山而归。旋复由闽之粤,又由终南背走峨嵋,访恒山。又南过大渡河至黎雅寻金沙江,从澜沧北寻盘江,复出石门关数千里,穷星宿海而还。所至辄为文以志游迹。…自古名山大泽,秩祀所先,但以表望封圻,未闻品题名胜。逮典午而後,游迹始盛。六朝文士,无不托兴登临。史册所载,若谢灵运《居名山志》《游名山志》之类,撰述日繁,然未有累牍连篇,都为一集者。弘祖耽奇嗜僻,刻意远游。既锐於搜寻,尤工於摹写。游记之夥,遂莫过於斯编。虽足迹所经,排日纪载,未尝有意於为文。然以耳目所亲,见闻较确。且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於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选自《徐霞客游记·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知耻求进的韩信

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随即定三秦,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十面埋伏项羽,战功赫赫,被封为楚王。)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卷九十二,中华书局,1982年,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