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界中氟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

自然界中氟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种岩石含氟量不尽相同,火成岩为自然界中氟的主要来源。表1.2氟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地壳局部蕴藏有丰富的富氟矿床,在全世界的分布十分广泛。

自然界中氟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

氟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生物体内也几乎无处不在。在人体内,含氟最多的是骨骼和牙齿,它是一种积累性的趋骨矿物元素,具有促进成骨过程的作用(表1.2)。

1.2.1.1 地壳及土壤中的氟

氟是地壳中平均含量较高的一种元素。各种岩石含氟量不尽相同,火成岩为自然界中氟的主要来源。

表1.2 氟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地壳局部蕴藏有丰富的富氟矿床,在全世界的分布十分广泛。例如,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埃及一带地下富含磷酸盐矿;美国的派亚克斯山区及亚利桑那科罗拉多、新墨西哥、爱荷达、怀俄明、田纳西各州地下富含冰晶石矿床。我国大、小兴安岭以及燕山、大青山狼牙山、天山山脉等有富氟花岗岩和火成岩分布,其中也广泛分布富氟萤石磷灰石云母及冰晶石,伏牛山和桐柏山区有举世闻名的萤石矿,湖北、贵州还有富氟的煤系地层及海相沉积的石灰岩白云岩

土壤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各种岩石。土壤的含氟量与土成母岩的种类有关。酸性岩含氟量为0.08%,中性岩含0.05%,基性岩含0.037%。岩石经长期风化和淋溶,以极细微的不溶性残留物或水解物的形式在黏土矿物中迁移。一般土壤中主要的氟源是黏土矿物。在温暖而潮湿的土壤中,氟以稳定的氟化钙形式出现。

土壤中的含氟量差异较大,它主要与母岩、成土母质及土壤的类型有密切关系;其次,水流、生物、大气、火山排出物及人类的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某些废弃物对其影响较大。

世界各地土壤含氟(全氟)范围为0~184000μg/g。我国土壤含氟上限为4000~6000μg/g,一般为50~500μg/g。全氟中通常只有极小部分呈活性状态,其中水溶性氟是活性氟的最大部分,是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直接来源。土壤氟背景与土壤的地球化学类型密切相关。由富钙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中的栗钙土、黑钙土、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盐渍化土壤(尤其是苏打盐渍土壤),富铁铝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中的火山岩、酸性花岗岩风化发育的土壤等都是富氟土壤。土壤的背景值受两种因素制约:一是母岩和母岩质;二是成土过程的特征。

土壤中氟的形态可概括为两大类,即简单阴离子态氟化物和络合态氟化物。土壤中氟的迁移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途径是水迁移和植物迁移。

1.2.1.2 空气中的氟

自然环境中,空气中的氟含量是有限的,按Bower的数据为小于0.01μg/m3

空气中氟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火山活动的喷发物;第二,土壤的尘埃和海水的蒸发;第三,人类活动的释放物。在自然因素中,只有当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时,火山气体及灰中含有的大量氟化物才随之喷出,成为火山喷出物的重要成分。例如,维苏威和夏威夷火山氟化氢气体占全部气体的2.5%左右;卡买特火山氟化氢气体占全部气体的30%左右。火山灰中氟的平均含量为720mg/m3。全世界每年火山活动可向地球大气中排放1×106~7×106t的氟化物。

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含氟的工业部门如炼铝、钢铁、磷肥陶瓷、玻璃、水泥、有机氟农药工厂及以烧煤为动力的工厂都能排出大量的氟化物,使局部空气中的氟含量增高。据称,1976年全世界大工业排出的氟化物达4×106t,可使全世界雨水氟含量增加10%~20%,其中10%是由炼铝工业排放的。

日常生活中燃烧含氟高的燃料(煤、黏土、油等),也可使局部生活环境的空气严重污染。据Dasslag的分析,有些煤含氟量达1400μg/g,在1000℃时,其中78%以上的氟扩散到空气中。我国湖北、贵州等地有的居民以石煤作燃料做饭、取暖、烘烤粮食,煤中的氟因而大量散发于空气中,污染食品并形成微小气候,局部空气中含氟量可达0.32mg/m3

海水的含氟量比大陆地表水约高10倍左右,由于蒸发量大,它所带来的氟对生物圈起重要作用,是自然条件下大气氟的主要来源。

1.2.1.3 水中的氟(www.xing528.com)

1.降水中的氟

有人认为降水中的氟主要来自海洋,也有人认为来自陆地。各国测定降水含氟量结果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地点,含氟量波动亦不小;据世界各地测定结果,日本降水中含氟量为0.00~0.50μg/g,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平均为0.052μg/g,前捷克斯洛伐克为0.36μg/g。

2.地表水中的氟

天然水体中氟化物的浓度波动较大,并且与构成河床的岩石、土壤含氟量以及氟化物的溶解度有关。

江、河水中的含氟量一般为0.1~0.5μg/g。我国主要江、河含氟量在0.1~0.3μg/g;日本43条有代表性的河流的平均含氟量为0.15μg/g;加拿大为0.14μg/g(范围在0.09~0.20μg/g);苏联主要河流含氟量为0.09~0.40μg/g;美国许多河流含氟量大约为0.5μg/g以下,平均为0.26μg/g。我国大多数城市自来水含氟量都在0.6μg/g以下。

3.地下水的氟

地下水中的含氟量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地下水流经由岩石或火山等地区,能观察到明显的高氟浓度。

各种类型的岩石中,其含氟量差异较大,岩石经风化和淋溶后氟化物溶于地下水,使水中的氟化物含量与流经的岩石类型密切相关。美国的Bond和南非的White等人分别进行了研究,两者的测定结果相当一致(表1.3)。

在我国东北的几大城市中,地下水含氟量很低,为0.07~0.2μg/g。而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由于基岩中含有高氟的火成岩,使该地的水源含氟量高达1.5~10.0μg/g。目前,我国报道的地下水含氟量最高的是陕西省定边县及宁夏灵武县,分别为32.0μg/g和40.0μg/g。

表1.3 岩石类型与地下水中氟含量 单位:μg/g

4.泉水中的氟

在冷泉水与温泉水中,一般温泉水的含氟量都较高,多为富氟温泉。在我国,温泉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500处(泉群作一处),其含氟范围为1.5~26.0μg/g。例如,北京小汤山温泉含氟量为1.5~8.8μg/g;陕西临潼山温泉为1.7~6.5μg/g;广东梅县汤坑温泉为4.8~26.0μg/g;湖北英山温泉为4.0μg/g。日本是闻名的温泉国,据报道,含氟温泉有482处,其中福岛富士温泉的含氟量高达300μg/g。泉水是地下循环水,温泉的形成与地热活动有关。地热作用使周围岩石和沉积物中各种元素以及化合物的溶解度提高,故温泉涌出时带出大量的可溶性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其中,含氟量高且随温度升高而增高。

5.海水中的氟

海水中平均含氟量为1.3μg/g,比大陆地表水的含氟量高10倍以上。海洋中氟化物含量比氯少得多,大陆地壳中F∶Cl比为1.4;而海水为6.8×10-5;大陆江、河水F∶Cl比平均为0.03。氟化钙的溶解度在二氧化碳共存时会增大,故海水中氟化钙处于未饱和状态。从大陆以及岩石供给海洋的氟化物,据估计可使海底沉积物氟含量达540μg/g。海水中的大部分氟化物可能是与硫酸钙碳酸钙磷酸钙及氟化钙发生了共沉淀,使大多数的氟进入海底沉积物中。鲜鱼含氟量一般在0.2μg/g左右,但鱼骨含氟量却较高,有的可达n×102μg/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