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截拳道入门:李小龙武术发展简史

截拳道入门:李小龙武术发展简史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小龙这一阶段的武艺我们称之为振藩功夫,或“李氏改良咏春拳”。事后,善于调查研究的李小龙对自己在这场打斗中的表现很不满意。

截拳道入门:李小龙武术发展简史

一、初学咏春拳

1940年出生的李小龙,幼年争强好斗,经常与一众小兄弟街斗滋事。一次,因以寡敌众落败而萌生习武念头。

1954年(有说1953年),在好友张卓庆的介绍下,拜入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门下,开始练习咏春拳。

习拳初始,由师兄黄淳樑代师教授。叶问宗师鼓励讲手,黄淳樑亦是一好战之人,素有“讲手王”之称,练拳之余经常带着武馆一班师兄弟外出同其他门派切磋武艺。这种“走现实路”的求真务实的练拳态度,对李小龙影响极大,也为李小龙打下了良好的街头实战基础,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

在练习咏春拳期间,李小龙还参加了圣·乔治书院主办的全港校际西洋拳赛,并取得冠军。

二、创建截拳道的起因

1959年,李小龙独自一人远赴美国闯世界。为了赚取生活费,李小龙开始在学校教授恰恰舞,后来发现西方人对中国功夫更感兴趣,遂改为教授咏春拳。在教授学生武艺的同时,聪明的李小龙也从一些擅长其他武艺的学生身上汲取长处,并对自己所掌握的咏春拳开始着手改良。李小龙这一阶段的武艺我们称之为振藩功夫,或“李氏改良咏春拳”。

到1964年,李小龙由于坚持在唐人街教授一些外国人学习中国功夫而受到了保守的传统武术家黄泽民的挑战,经过一番辛苦的打斗,李小龙击败了挑战者。事后,善于调查研究的李小龙对自己在这场打斗中的表现很不满意。他感觉应该更快地击败对手,但咏春拳的局限性使他无法发挥,这促使他对自己掌握的传统武学体系进行了颠覆性的、中西合璧式的武道化、科学化改革。

三、新的体系(www.xing528.com)

经过改革后,李小龙的武学体系发生了蜕变,并逐渐超越了咏春拳的框架,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武学体系——截拳道。

1965年,李小龙在给弟子严镜海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正在创立一种新的武术,主要是融合咏春、西洋击剑拳击而成。当充分完成时,我会把它有系统地整理下来。”

1967年7月,李小龙正式将这个新的武学体系命名为“截拳道”,并在同年10月至11月《黑带》杂志的专访中正式对外公布这个名称。

相对而言,在早期的截拳道中,咏春拳的影响还占有较大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从《李小龙技击法》一书中有所管窥。

1969年以后,李小龙开始更多地借鉴西洋击剑和拳击,对咏春拳成分大加删减,余下的只是理念的演绎。从李小龙后期著名弟子黄锦铭师傅传承的李小龙武术体系中可以看出,最后阶段的李小龙武术体系与其之前的振藩功夫体系有着天壤之别。尽管如此,李小龙对于无限制自卫格斗的根本目标追求,还是一脉相承,从无更改。

四、截拳道释名与定义

截拳道从字面上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截,即拦截、截击;拳,则指拳头或拳法;道,即终极的原则或路径,总体而言即“截击对方拳法之道”。其技战术以“精简、直接、非传统性”三原则为基础,修炼过程是日日精简而非日趋复杂。正如塑造雕像,是一个逐渐剔除多余、发现和展露本质的过程。因此,截拳道的武学理论系统科学,技战术实践体系的核心结构高度简化,紧贴实战需要,没有任何人为虚饰的套路或固定招法。

与擂台格斗技不同,截拳道是非体育化、非竞技化的武道,不适合表演,只专注于真实的街头遭遇战的自卫应用,强调在不同格斗环境和对不同风格对手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直觉格斗能力的培养,以简单直接的本能反应和干净利落的技术动作速战速决是其本质特征。在国际武术界,截拳道以其独特的高度实用性和科学性,被称为“科学的街头格斗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