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音乐史: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及其创新音乐风格

西方音乐史: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及其创新音乐风格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是表现主义音乐和12音作曲法的创立者,他主要靠自学成才。勋伯格采用“无主题性”的宽阔声域的写法,歌唱部分是加以夸张的音乐朗诵调。但勋伯格没有将十二音技法作为刻板公式来使用,正如他自己所说,写音乐是“凭结构感,凭继承的传统感觉和逻辑”。

西方音乐史: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及其创新音乐风格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是表现主义音乐和12音作曲法的创立者,他主要靠自学成才。早年家庭生活贫困,他从音乐中寻求精神慰藉,8岁开始学小提琴,12岁时已是很好的小提琴师。直到20岁,他经朋友介绍师从著名的指挥家和作曲家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1872~1942)学复调对位法,有机会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从此师生两人结下真挚的友谊。1897年起,他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写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Verklärte Nacht,1899)、大型康塔塔《古列之歌》(Gurre Lieder,独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朗诵与管弦乐,1901~1911)、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905)、独幕歌剧《期望》(Erwartung,1909)、配乐朗诵《月光下的彼埃罗》(Pierrot in the moonlight,二十一曲,1912)等。其中有一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格调,受弗洛伊德思想影响,追求一种非理性的、潜意识的本能描写,即所谓的“心灵世界”的表现。他的《期望》是一个角色的歌剧,全剧演出历时三十分钟,描写一个女人在月色朦胧的树林中寻找她的情人的复杂心理活动,期望、恐惧、痛苦,当她发现情人的尸体时又爱恨交加,责骂死去的情人对她不忠实,用脚踢这个尸体,后来她又觉得情人仍旧活着,立即对尸体亲吻抚摸起来,当黎明临近时她向尸体唱起语无伦次的告别词。勋伯格采用“无主题性”的宽阔声域的写法,歌唱部分是加以夸张的音乐朗诵调。《月光下的彼埃罗》又称:《月神附体的丑角》(Pierrot Lunaire),取材于比利时诗人阿伯特·吉罗(Albert Giraud,1860~1929)的21首短诗,一个朗诵者和由钢琴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与大提琴五人组成的小乐队演出,作曲家要求用说话的声调来吟诵而不是歌唱旋律性的唱法,描写一个丑角望月亮狂想种种荒唐事情的意境,充满着颓废厌世的色彩。他大量运用不协和音程、四度音的和弦与音高不确定的话语式的旋律唱法,在器乐部分还采用复杂的十二音对位织体的写法。

勋伯格的器乐作品以《五首钢琴小曲》(op.23,1920~1923)为标志转向完全无调性的十二音体系的创作,《管弦乐队变奏曲》(op.31,1927~1928)则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他将十二音体系原理运用到管弦乐曲中,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范例。十二音体系(Twelve note system)是他在1921年前后形成的一种无调性作曲技法。为了追求不寻常的无调性音响结构,他在各自孤立的十二个半音的音列的基础上,用原形(Original,简写:O)、逆行(Retrograde,简写R)、转位(Inversion,简写:I)、逆行转位(简写RI)这四种音列(Row)形式加以安排,还可以在任何一个半音位置上作音列整体移动,造成48种可能的变化形式,然后再用类似对位的技法构成织体。每个音列的一连串音可成为旋律,也可构成和声,如前一个和弦用音列的前三个音,下一个和弦用后面的三个音等。勋伯格曾研究过奥地利作曲家和理论家约瑟夫·马蒂阿斯·哈乌艾尔(Josef Matthias Hauer,1883~1959)的十二音技法理论,其用数学计算出十二音列的44种腔式,得到479,001,600个旋律的排列组合。但勋伯格没有将十二音技法作为刻板公式来使用,正如他自己所说,写音乐是“凭结构感,凭继承的传统感觉和逻辑”。因希特勒纳粹党迫害犹太人,他于1933年10月迁居美国后,创作又趋向有调性与无调性的结合,如小乐队演奏的《主题与变奏》(op.43a,1943)即是有明确调性的。作为一位音乐作曲教授,他一再声明自己不是音乐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和“革命者”,并多次向他的学生们讲,在音乐创作中根本不存在形式陈旧的问题,即使是古典形式,也没有利用完它们的可能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