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張大命生平事蹟考察报告

張大命生平事蹟考察报告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張大命的生平事蹟,主要見載於張大命《太古正音琴經自序》、葉向高《太古正音琴經序》、董其昌《太古正音琴譜序》,以及明清方志中。《(民國)建陽縣誌》卷一〇《列傳》,有一篇張大命的小傳:張大命,字我繡,一字右袞。萬曆四十四年,張大命再次參加武舉考試,得中武進士。張大命武舉中第後,初仕不知何官。張大命文武兼修,一生所著除《太古正音》八卷外,還有《兵書》若干卷、《骰譜》一卷等。

張大命生平事蹟考察报告

張大命的生平事蹟,主要見載於張大命《太古正音琴經自序》、葉向高《太古正音琴經序》、董其昌《太古正音琴譜序》,以及明清方志中。《(民國)建陽縣誌》卷一〇《列傳》,有一篇張大命的小傳:

張大命,字我繡,一字右袞。父惟鵠,舉明經,終無錫縣丞。大命輕財好施,棄儒學騎射,登萬曆丙辰武進士,歷江西坐營都司,討寇有功,遷南贛郴桂南韶汀邵等處參將、都指揮。先是軍民於抵任官,例有饋遺,大命獨卻之。講武之餘,彈琴賦詩,有古儒將風。所著有《太和正音》八卷行世。又纂有《兵書》若干卷。

張大命,字我繡,一字右袞、有襄、憲翼,號鹿後居士[4],福建建陽群賢鄉三桂里人。父張惟鵠(一作唯鵠),字汝翼,以貢生任無錫縣丞。《(萬曆)建陽縣誌》卷五:“張惟鵠,字汝翼,三桂里人。任無錫縣縣丞。”《福建通志》卷四〇《選舉八·明貢生》:“(建陽縣學)張惟鵠,無錫縣丞。”張父惟鵠,何時貢生出仕,文獻無載,但據《(嘉慶)無錫金匱縣誌》卷一四《職官》《(光緒)無錫金匱縣誌》卷一五《職官》:“萬曆二十八年至三十年,縣丞張唯鵠,建陽人”,則其或萬曆二十七、八年貢舉,萬曆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任官無錫。

張大命《琴譜自序》言:

余不佞,雅有古癖。髫年時,嘗從家大人游吳會、泝金山、雲陽以觀鐘阜之勝,而燕磯、牛首諸名區,無日不與二三君子浮白引觴於其巔,山川暢目,禽鳥親人。自是而蓄古收書,品絲弄竹,無不雅好。既而自唯天寔,生木有限,聰明幾何,何以紛紛爲也?遂謝絕諸好,而獨以焦尾爲啖痂之嗜矣。朝夕收古斷紋,及諸名家指法,十餘年於此道,輯有《琴經》十四卷。

髫年,在此意指七八歲的幼兒。其父張惟鵠,萬曆二十八年出仕,如是,則張大命出生於萬曆二十年(1592)左右。萬曆二十八年至萬曆三十年間(1600—1602),隨父親浪遊江浙,其時張大命大約十歲餘。

張大命生長於朱熹故里,且爲“名家子[5]”,故早期多受儒家教學。康熙间刊本偽署葉向高《太古正音琴經序》稱之:(www.xing528.com)

張生天資峻絕,八索九丘之籍,匪所不獵;金匱玉版之藏,匪所不探。賈公車之餘緒,而寘力於樂府;歎新聲代變,直溯琴學源流,上下千載,差等百王。棧毫芒於一粟,采遺韻於桐。補殘缺,敘失次,摩編四帙[6]

張大命何時棄文從武,也無明確記載。但在萬曆庚戌(三十八年,1610)之前,已經開始了武進士的考試。張大命《琴譜自序》載:

迨庚戌,驅車長安道,陟金臺故址,並擊筑悲歌舊處,亦挾奚囊襲以往,面與諸大方相質證,爲彈射,其臧否,殊覺有所得。既而劍術未售,復歸東山之阿……

據鮑應鼇《瑞芝山房集》卷一《福建武舉鄉試錄序》載:“歲乙卯十月,當武試期,侍御某公集八閩材,武士三試之,拔其雋者如干人,籍上司馬,而某獲與於成事。”則張大命萬曆三十七年十月,在福建參加了武科鄉試,並被薦舉參加萬曆三十八年的會試。三十八年會試下第,復歸於建陽。萬曆四十四年(1616),張大命再次參加武舉考試,得中武進士。《(民國)建陽縣誌》卷七《選舉制·武舉》:“張大命,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榜,字我繡,三桂里人。”

張大命武舉中第後,初仕不知何官。但他至少曾經擔任過以下四任官職:建甯府指揮僉事。《(康熙)建寧府志》卷一九武職“指揮僉事”載:“張大命,字有襄,建陽人。萬曆丙辰(四十四年,1616)武進士。”後任江西坐營都司,再遷南贛郴桂南韶汀邵等處參將,終都指揮使。

張大命文武兼修,一生所著除《太古正音》八卷外,還有《兵書》若干卷、《骰譜》一卷等。如《(民國)建陽縣誌》卷九《藝文志》子部:“《太古正音》八卷,其後四卷爲《琴譜》,董其昌序。《兵書》。明都指揮使張大命撰。”《千頃堂書目》卷一五藝術類:“張大命,《骰譜》一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