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者爱人的泛爱众和辩证运用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者爱人的泛爱众和辩证运用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从下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 “仁者爱人” 具有不分族类、等级的 “泛爱众” 的性质。《礼记·中庸》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6]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孔子的 “仁” 并非毫无原则地爱一切人,这一点很重要。爱仁人是仁,恶不仁的人也是仁。这种爱人与恶人的矛盾统一正是孔子仁学的辩证运用。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者爱人的泛爱众和辩证运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首先,我们要明确,孔子的所谓 “爱人” 的 “人” 字,指一般意义的人,是所有的人。关于这一点,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有过很大的分歧,有过所谓 “人” “民” 之辩。但是在历史文献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确实的证据来证明,孔子的 “仁” 只能施于某部分人,而不能施于另一部分人。从下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 “仁者爱人” 具有不分族类、等级的 “泛爱众” 的性质。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乡党》)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其次,“仁” 意味着把他人当成人来看待。《礼记·中庸》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对于 “人偶”,刘家和先生解释说:“‘人偶’ 就是同位之人,他们在行礼的时候用同等的礼节,相互间以人意相存问或尊偶,即相互以待人之道相对待或相尊重。”[5]孔子第一个提出 “性相近,习相远” (《阳货》) 的光辉思想,同时又以 “爱人” 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积极意义上的 “仁” 就是使别人得到幸福和满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颜渊》);消极意义上的 “仁” 则是不把自己不愿承担的痛苦推给别人,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雍也》)。孔子的这些思想反映出一种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认识,即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实现 “仁”,从而形成了一种世界观。“这种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的过程,应该就是孔子所操持着的一贯之道。这种所谓仁道,也就是人的发现。”[6](www.xing528.com)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孔子的 “仁” 并非毫无原则地爱一切人,这一点很重要。从孔子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论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仁学是爱憎分明的。在孔子那里,不可能找到既爱汤武又爱桀纣的仁人。正所谓: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爱仁人是仁,恶不仁的人也是仁。这种爱人与恶人的矛盾统一正是孔子仁学的辩证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