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德治思想的中庸思想

孔子德治思想的中庸思想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思想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他的整个道德教化理论和实践处处体现中庸思想。他的许多重要的道德教育概念、范畴都是中庸观念的结晶。作为哲学范畴的 “中庸”,可有以下的诠释:一是 “叩其两端”。孔子认为,中庸的根本精神是 “时中”。“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 即无论择乎中庸或是行乎中道,都必须运用理智,权变时中,恰是理智的运用。

孔子德治思想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他的整个道德教化理论和实践处处体现中庸思想。他的许多重要的道德教育概念、范畴都是中庸观念的结晶。

从尧、舜、禹到文、武、周公以及诸子群经尚中,精神一脉相承。作为 “圣之时者” (《孟子·万章》) 的孔子自然继承了前人的尚中传统,并在前人 “中和” 思维的基础上,将 “中” “庸” 二字加以联结,首次提出 “中庸” 一词,并赋予其崭新的含义,从而凝练成 “中庸” 政治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在 《论语》 中,《中庸》 一词仅有一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 朱熹注 “至,极也”。[27]注 “至德” 云:“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28]孔子把 “中庸” 视为德之极致,即至德,奉之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所谓“至德”,实际上是指人的行为适得其宜,达到德之至极。可见,孔子非常重视 “中庸”。孔子的一系列言行表明,其 “中庸” 之内含并不以伦理道德本身为限,他还从伦理道德入手,探求事物的普遍真理,从而使“中庸” 成为对待和处理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在内的一切矛盾的哲学范畴。作为哲学范畴的 “中庸”,可有以下的诠释:一是 “叩其两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清人宋翔凤在 《论语发微》 中说:“两即异,异端即两端。”“两” 字 《说文》 《尔雅》 等古文字书都做 “平分” “分离” 解,有矛盾之义,无折衷之嫌。孔子的 “两端” 和 “异端” 说,已发现事物存在矛盾和对立的两极。在孔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双方,只有抓住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使之相辅相成,才是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即 “执两用中”。二是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命题。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 唯有无 “过” 无 “不及”,才合乎 “中庸”。可见 “中” 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即恰到好处。三是 “时中”。孔子认为,中庸的根本精神是 “时中”。“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时中” 是时刻保持 “中”,即任何时候都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中庸·第二章》 注)。“时中” 即无论择乎中庸或是行乎中道,都必须运用理智,权变时中,恰是理智的运用。也就是根据对象的不同和时势的变化,对已被确定在善的方向上的行为不断地加以调整。他将 “时中” 的精神一以贯之于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就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来说,要善于处理学习道德知识与身体力行、鼓励与批评、言教与身教等各个对立的关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