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民本思想的由来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民本思想的由来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本是对君本而言的。以民为本是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儒家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源于殷周之际,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从周初到春秋几百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那就是逐渐提高了民在政治上的地位。 最能表达民本思想的一种说法是 《尚书》 的虞夏书 《五子之歌》 中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守” 这八个字。

孔子的德治思想及民本思想的由来

民本是对君本而言的。儒家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民本的思想。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在君民两者的关系中,“强调民作为 ‘本’ 的重要性,即使你在表示要尊君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尊君的目的不在于君而在于民”。“中国的民本思想不等于西方的民主主义 [Democracy,来自古希腊的demos (人民) 和cracy (统治)],在古希腊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是不允许有君主存在的,例如雅典的情况就是如此。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却从来没有把君主当作一种制度加以排斥的意思。”[4]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认识到要巩固、维护它的统治,必须顾及被统治者的利益,不能违反民意而一味暴虐恣肆、残民以逞,否则民会起来造反,推翻他的政权,因而在施政上有保民的思想和措施。以民为本是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儒家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源于殷周之际,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从周初到春秋几百年间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那就是逐渐提高了民在政治上的地位。西周大政治家周公鉴于商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 “保民” 的思想,他说:“用康保民”,“治民抵惧,不敢荒宁”,“爱知小民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怀保小民。” (《尚书·无逸》) 最能表达民本思想的一种说法是 《尚书》 的虞夏书 《五子之歌》 中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守” 这八个字。由于 《五子之歌》 是伪古文 《尚书》 中的一篇,成书时代可能比较晚,所以这样精致的民本思想言论也许不是虞舜和夏禹时代的产物,大概还是春秋以后的说法。(www.xing528.com)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统治者认识到靠神的力量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民的重要地位,很多典籍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史料。如:“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污也,其竭也无日唉。” (《国语·周语下》) “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 (《国语·楚语上》) “视民如子,辛苦同之” (《左传·昭公三十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命在养民” (《左传·文公十三年》),“以言德于民,于歆而德之,则归心焉。上得民心,以殖义方,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则能乐。” (《国语·周语下》)

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知道夏桀和商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所以,得天下的关键在于得到民心。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满足。当周推翻商纣统治而称王天下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总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告诫子孙,必须 “敬德保民” 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天下,即 “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有夏) (有殷) 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这一训条,以后成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观念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