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遭遇陈、蔡两国军队围困

孔子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遭遇陈、蔡两国军队围困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也看透了这一点,最终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当孔子一行走到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被陈、蔡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这陈、蔡两国的国君,在孔子住在该国时都无意重用他,但深知孔子的才能和德行,听说楚国要聘请孔子并委以重任,他们怕孔子去楚国后使楚国更加强大,对陈、蔡两国不利,就策划先派兵围困孔子,希望孔子被围困久了自己知难而退,不去楚国。

孔子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遭遇陈、蔡两国军队围困

孔子常常教导弟子们不要去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应该接受一种简朴平凡的饮食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上面。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吃白饭、喝凉水佐餐)、居住简陋的小巷、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孔子大加称赞:“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从吃的问题上看出人的品质,孔子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孔子在自己生活的时代已经被抬得极高,但他不把自己偶像化,在学生面前有了错误也勇于承认。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其间有被国君们尊重好吃好喝的光景,也有遇难遭险的时候。其中,最为艰险的日子,是广为人知的“陈蔡绝粮”。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孔子怎样坚守自己的饮食礼仪呢?据《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记载: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陈国国君对孔子非常敬重,给孔子优厚的生活待遇,但未打算委以重任。孔子也看透了这一点,最终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此时楚昭王也准备聘请孔子到楚国参政议政。当孔子一行走到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被陈、蔡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这陈、蔡两国的国君,在孔子住在该国时都无意重用他,但深知孔子的才能和德行,听说楚国要聘请孔子并委以重任,他们怕孔子去楚国后使楚国更加强大,对陈、蔡两国不利,就策划先派兵围困孔子,希望孔子被围困久了自己知难而退,不去楚国。就这样,孔子师生一行被两国派来的军队围了个严严实实。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学生们个个饿得面黄无神,孔子却依然每日弹奏琴瑟给学生们讲授《诗经》,演习礼仪等。随从的弟子都疲惫不堪,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境而不动摇,小人遇到困境就胡作非为了。”某天夜里,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就趁着天黑偷偷跑出包围圈,从当地农民那里买回了一袋米。子路和颜回便去支灶,拾柴火点火,开始煮饭。由于在荒野外,炊具简陋,煮饭用的锅连盖子都没有。饭快煮好时,孔子偶然看见颜回用手抓了一点先吃。这让孔子很不高兴。他对颜回说:“今天我梦见先祖,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能给他们吃。”颜回说:“老师,那这饭您不能吃,煮饭时饭里落了尘土,不想尘土中沾了几粒米,如果扔了太可惜了,我就把他吃了。”孔子听了十分感慨,说:“我们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以为眼见为实!但眼见之物如不经内心的细致分析与鉴别,可能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著名的“拾尘惑孔”典故。孔子在没有饭吃的时候能保持自己的君子风度,又能在如此简单的吃饭中也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可见,吃饭对他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www.xing528.com)

《论语》中政治的“政”字出现四十一次,跟吃饭有关的“食”字也出现了四十一次,可以说讨论政事和讨论饮食同样重要。孔子认为,要让人民有饭吃,才是最成功的治国之道。当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要出任地方长官,临行前向孔子请教治理政事的方法和秘诀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子贡又问,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三者必去其一,该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去兵。”如果连饭都吃不上了,即使有强大的武装也没有用。孔子强调的国以富民为重的饮食思想,一直成为后世统治者的重要施政内容。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但同时也鲜明地表达出对沉溺物质享乐的反对。在看似平常的一餐一饭中,孔子却倾注了非比寻常的智慧来规范,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礼仪修养,都对整个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美食家。他的“美食”从来也不丰盛,甚至有些寒酸,但是孔子从其中看到了美、发现了善,体悟出人生的大道。大道至简,也许就蕴藏在像吃饭这么简单的事情中间。我们还要向圣人学习,学习他从吃饭中所得到的思想与智慧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