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蔡运河地理位置推测

陈蔡运河地理位置推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无文献记载、二无实地遗迹的情况下,想要了解运河所在位置,只能依靠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合情合理的推测来求解。图2-1陈蔡运河所在位置推测示意图大水形成于何时?其两端正好分别接近于陈、蔡两国的都邑,地理位置十分理想。

陈蔡运河地理位置推测

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巨变,位于黄淮平原上汝、颍两河之间的陈蔡运河,早被洪水挟带的泥沙淤废得无影无踪,不再为后人所知。因此要想直接辨认运河所在的具体位置,根本不可能。在一无文献记载、二无实地遗迹的情况下,想要了解运河所在位置,只能依靠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合情合理的推测来求解。因为陈蔡运河是在距今约三千年前开通的,当时尚未发明铁器,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用以开河的工具多为耒、臿之类的木质农具,至多也只是硬度不高的青铜工具,不可能在坚硬的、饱含砂砾的黄淮平原上,进行大开挖土方工程的作业。因此,当年开通运河,只能是利用分布于汝、颍两河之间的天然河汊派流,在其现成的相通或接近相通之处,加以人工改造而成运河。有了这种实事求是的认知,就可大大地缩小探索、推测的范围,只要将探索、推测的目标,锁定在汝、颍两河之间,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河汊派流相通处或接近相通之处,就可解决问题。笔者就是本着这一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认识,全面分析了有关汝、颍两河水系变迁的历史文献记载,并结合对黄淮平原上陈蔡地区一带的地形、水系的实地考察,再进行深入细致的比对和研究探索后,合情合理地推测当年陈蔡运河的所在地理位置,应该位于下列两个推测方案中的一处。

方案之一:位于今河南省郾城附近的汝水,通向今商水县附近的颍水之间。我们知道,汝水发源于伏牛山,流程一千三百多里,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其上游盘亘在山区,多支流,因而水量较大。而郾城位于山区与平原交接处,每当汝水山洪暴发,山洪从上游山区汹涌地进入郾城附近的平原后,就失去了约束。除了其中一部分洪水顺势流向汝水的中、下游外,另外一部分洪水,则自郾城附近,顺势流向低洼处,冲出一条泄洪道。久而久之,这条泄洪道演变成一条长年行水的汝水汊流,顺着地势转折东流,在今商水县附近注入颍水。这条汝水汊流,古称水,《水经注》称它为大水,今则称为沙河(见图2-1)。

图2-1 陈蔡运河所在位置推测示意图

水形成于何时?史无记载,也无法考证。我国最古老的辞典《尔雅》,已有“江有沱,河有澭,汝有”的明确记载。而《尔雅》的十九篇内容,是先秦时代由不同时期的学者陆续写成的,最后成书的时间约在战国末。其中记载着“汝有”的《释水篇》,其写成年代当然比成书年代还要早甚至早很多,这说明汝水分流出大水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更何况,大凡新生事物,其实际出现的时间总是比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要早很多,从实际出现到载入《尔雅》,中间必然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据此推测,大水可能在西周穆王时代已经存在。

由于大水所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且具有横向连通汝、颍两水的有利条件,因此在历史上曾多次为人们所利用。例如,三国曹丕为了南征东吴,曾利用大水改造而成名为讨虏渠的运河;又如,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为了彻底解决汝水在郾城以下地区经常泛滥成灾的问题,朝廷决定在郾城附近筑坝,将汝水拦腰切断分成南汝、北汝两股水,南汝继续东流,北汝则改道流经大水而注入颍水。从此,大水变成今天沙颍河中的一段河道。

笔者受上述历史上成功利用大水的启示,再考虑到作为陈蔡运河起讫点的陈、蔡两国都邑,分别临近大水的起讫点,据此作如下推测:当年徐国君主在实施“通沟陈蔡之间”时,很可能利用了这条大水。即陈蔡运河所在位置,就是在元朝改造大水以前的大水所流经之处(见图2-1中之大水)。

方案之二:位于从蔡国都邑(今上蔡县)附近的汝水,通向陈国都邑(今淮阳县)附近的颍水之间。这里地势平坦,河汊派流较多。在众多的河汊派流中,有一条汝水汊流特别显眼,值得关注。据《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又南过女阳县北》条下郦注云:(www.xing528.com)

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

意思是说,颍水东流至女阳县时,出现一条来自汝水的汊流,流经颍水旁的汝阳县故城以南。古人对城市名称的取法有如下规则: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由于该县城位于汝水汊流的北岸,故名汝阳(笔者按:古汝阳县,西汉时期设置,早废,故址在今商水县城关镇西北。随着沧桑变化,汝水汊流早就干涸无水,因“汝”字无水为“女”字,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汝阳县已改称女阳县,这就是上引《水经注》记载中,所谓“女阳县”的由来)。

上述这条在蔡国都邑附近分流出来、流向陈国都邑附近注入颍水的汝水汊流,虽然在阚骃(十六国时期人,撰有地理名著《十三州志》等书)生活的时代已经干涸枯竭,号曰“死汝水”,但在新设置汝阳县时的西汉时代,必然是一条潺潺流水并可通行舟楫的“活汝水”,否则,当时决不会将一个新建的县城,设置在一条干涸的河流岸边而取名为“汝阳”。现在的问题是,比西汉时代还早七八百年的西周穆王时代,这条汝水汊流是否已经存在?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这条干涸枯竭的“死汝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才开始出现。在此以前,是西汉设置汝阳县时的汝水汊流,而汝水汊流的前身就是陈蔡运河。

当年徐国君主徐子诞,奉周穆王之命分管东方诸侯国长达七年,其间需要经常出巡、视察各诸侯国。在开通陈蔡运河之前,来往于陈、蔡两国之间,要么乘船绕道淮河,徒增不少冤枉路程;要么骑马或乘马车走陆道,既劳累又不安全。因此推测当年徐国君主,很可能是在多次往返于陈、蔡两国途中,发现蔡国都邑附近的汝水北侧,有一条由汝水的洪流冲刷而成、通向颍水的季节性泄洪汊道。其两端正好分别接近于陈、蔡两国的都邑,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由此引发徐国君主下定决心,利用这条天赐良机的泄洪汊道,将它改造成为一条用以沟通汝、颍两河,终年有水可以通行小舟的人工水道。从而解决了当年徐国君主以及当地民众,乘船往返陈、蔡两国之间的需要,并成为后世的陈蔡运河(笔者按:周穆王时代尚未发明铁器工具,因而无法进行开挖运河等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当时只能利用自然界形成的一些宽窄不一、深浅不同,夏秋季节洪水汹涌、冬春季节则干枯无水的季节性泄洪汊道,使用青铜工具进行人工改造而成为一条简陋的无名运河,即后来的陈蔡运河)。

随着约三千年的岁月流逝,陈蔡运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至战国时,已演变成鸿沟运河最南端的一段;至西汉设置汝阳县时,演变成可以继续通行舟楫的汝水汊流;及至东晋、十六国时,则已变成一条干涸枯竭的“死汝水”。时至今日,在河南省淮阳、上蔡两县之间的黄淮平原上,连“死汝水”也已荡然无存。唯见一条自东北走向西南,经淮阳县、周口市、商水县、朱里镇通往上蔡县的省级公路斜贯其间。按其走向和地理位置来判断,其中淮阳县至上蔡县之间的一段公路,似乎与历史上的“死汝水”的地理位置相吻合。据此分析、推测,这条在东晋、十六国时代已经干涸的“死汝水”,后来被填平后,历经改造、升级、再改造、再升级而成为今天的省级公路。因此可以认为,位于今河南省淮阳、上蔡两县之间这一段省级公路所经之处,很可能就是这条“死汝水”的故道,也就是当年陈蔡运河所流经之处(如图2-1中表明为“汝水汊流”这一段河道所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开通于西周穆王时代的陈蔡运河,所在地理位置必然是在上述所推测的两个方案中的一个。其中方案之二所推测的位置,可能性更大。其概率,应该占99%;而方案之一的概率,则为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