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去病:垂虹桥的故事

陈去病:垂虹桥的故事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74年陈去病出生时,父亲陈允升已于五个月前去世,他成了遗腹子。陈去病后因仰慕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气节和精神而改名为“去病”;因爱恋家乡吴江的垂虹桥之故,自号为“垂虹亭长”。1904年8月21日、24日和26日的《警钟日报》连续刊载陈去病的《论戏剧之有益》,署名用的就是“垂虹亭长”。陈去病这首诗作于1899年冬天,时年26岁。

陈去病:垂虹桥的故事

陈去病像

陈去病(1874—1933),初名庆林,字佩忍,号巢南,又号垂虹亭长,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镇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护法运动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有《百尺楼丛书》五十余种。

陈去病与垂虹桥有着颇深的因缘,其号就是垂虹亭长。其实陈去病的初名也与桥有关。1874年陈去病出生时,父亲陈允升已于五个月前去世,他成了遗腹子。母亲倪太夫人因丈夫不幸病逝,悲痛过度而成疾,于是年六月底赴苏州就医,生陈去病时住在苏州娄门平江路庆林桥旁的一家旅馆里,请当地有名的接生婆接产,陈去病的初名就用桥名命之,为庆林。1897年,以陈庆林署名在《实学报》上刊载《兴西学必先正名说》一文。

陈去病后因仰慕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气节和精神而改名为“去病”;因爱恋家乡吴江的垂虹桥之故,自号为“垂虹亭长”。1904年8月21日、24日和26日的《警钟日报》连续刊载陈去病的《论戏剧之有益》,署名用的就是“垂虹亭长”。后此文又刊于《二十世纪大舞台》首期杂志,署名也是“垂虹亭长”。1909年秋,陈去病自作小传,名《垂虹亭长传》,也曾请人镌刻过多方“垂虹亭长”之印。

陈去病故居月洞门(www.xing528.com)

陈去病自撰“垂虹亭长为号”对联

“去病”之名和“垂虹亭长”之号在陈去病自撰的一副对联中展现着身影。陈去病居所内有一堂楼,名绿玉青瑶之馆,堂上挂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雁帛传书刚成寿字;鸡年舞彩如见壮心”,此联为陈去病六十寿辰时,南社社员茅祖权为庆贺而撰书的。另一副为“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系当年陈去病自撰,联中“骠姚将军”指的即是霍去病,“垂虹亭长”即是陈去病的号。

陈去病对垂虹桥如此爱恋,当然也作有垂虹桥的诗,其《独步垂虹亭望积雪并追怀顾雪滩诸先哲》影响颇广。这是一首五言古风体,全诗为:“一夕朔风紧,大雪纷如埃。琼英满郊坰,照地清光来。放步出东郭,纵望开吾怀。踟躇上垂虹,恍惚登瑶台。孤塔耸云表,危矶临水隈。群鸦竞乱飞,入暮林未归。噪寒哑不声,拍翅重徘徊。缅怀钓雪人,一去今未回。亭空逼寒气,桥横余莓苔。淼淼松江流,咽塞久不开。宁关节寒冱,萑蒲成阜堆。忆昔承平时,风雅多雄恢。斗大松陵城,而有天下才。此间足胜游,清酒时一杯。雪拥雪滩叟,钓雪盈琼瑰。于时良不远,兴衰遽递催。遗献半沦丧,斯文余劫灰。有如此颓景,一白无根荄。临风发浩叹,悲壮声如雷。”

陈去病这首诗作于1899年冬天,时年26岁。他游历垂虹桥及东北侧的钓雪滩,因而想起了清初居住在此地的顾有孝(1619—1689),即诗题中的“顾雪滩”。顾有孝,字茂伦,家住松陵垂虹桥堍钓雪滩,故号雪滩钓叟,江苏吴江人,明末诸生,是当时吴江名士。明亡后,他焚弃儒衣冠。康熙十七年(1678),举博学鸿儒,不就,居钓雪滩,以选诗为事。家里贫苦,但好客,颇负重名,所交皆高尚士。他与顾樵、徐介白、俞无殊、周安节为莫逆之交,有“穷孟尝”之称。临去世时,他命学生以头陀礼葬殓,因更号“雪滩头陀”。陈去病从垂虹亭移步钓雪滩时,想到了他及其他诸位乡贤,不由怀旧发兴,阐发了他对历史、现实的思考。其师长洲(今苏州吴中区)大儒诸杏庐曾评价此诗“得大苏笔意”,这“大苏”即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