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琵琶曲谱《弦索备考》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琵琶曲谱《弦索备考》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弦索备考》的编撰人士是清朝后期蒙古人荣斋,此谱中含有以弦乐器作为主要元素的十三首合奏曲。荣斋在编《弦索备考》之后,才相应的有了乐谱。《弦索备考》的几首乐曲,在不同音乐种类、不同派别的传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的研究就是想要从弦索十三套所留下来的乐器法、定弦法、演奏法中,重现我国的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由此来补充《弦索备考》丢失的经典内容,弥补乐谱没有记录的东西。

传统琵琶曲谱《弦索备考》的传承与创新

《弦索备考》的编撰人士是清朝后期蒙古人荣斋,此谱中含有以弦乐器作为主要元素的十三首合奏曲。“弦索”有三层意思:一是戏曲也叫作北曲或曲艺也叫作诸宫调,使用弦乐器演奏的各种声腔全部的弦索声腔系统;二是一种乐器名,就像琵琶、筝、三弦等,也可称三弦为弦索;三是用弦乐器作为主要的合奏,如琵琶、弦子、筝、胡琴等。

《弦索十三套》一共记录着十三首大型弦索套曲,所谓套曲就是用多曲牌或多乐章组成的规模比较大的结构体。有应用叙事方式的乐曲,有应用变奏方式的乐曲,有应用回旋方式的乐曲,还有的是应用曲牌连缀方式。虽然每一首曲子的套曲结构都是由多乐章构成的,但每一首套取结构展开的方式却不是都一样。十三套乐曲包括《合欢令》《十六板》《将军令》《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儿高》《琴音月儿高》《普庵咒》《海青》《阳关三叠》《松青夜游》《舞名马》。每个套取应用的乐器都有分谱,算下来琵琶谱有十一曲、弦子谱有十一曲、胡琴谱有十三曲、筝谱有十三曲之多。

1.荣斋与《弦索备考》

从荣斋汇编的《弦索备考》中可以看出,编辑时他的态度特别严谨。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虽然琵琶、三弦、胡琴这三种乐器比较常见,可是要想每种乐器都做到非常娴熟特别不容易。”其实,《弦索备考》是《弦索十三套》的演奏谱;荣斋没有编《弦索备考》的时候,《弦索十三套》虽早就广为流传,可是那时候还未出现明确的乐谱。荣斋在编《弦索备考》之后,才相应的有了乐谱。乐谱中各类乐器用分谱方式记载,这个乐谱本来是待刊本,可惜的是没能得到印刷出版。说到“弦索”,其实就是琵琶、三弦、胡琴、筝这四种弦乐器。传闻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之后,一位著名的北京民间艺人赵得璧,可以在三弦上演奏出这十三个大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为数不多的民间老艺人可以演奏十三套中的几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以前录制过民间艺人王宪臣在三弦上演奏的四五个套曲。可是如今,估计不容易找到这样的艺人了,他们全部是凭着背谱演奏。

2.《弦索备考》的传承意义

《弦索备考》的发展意义深远,它的传承方面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大清朝的权力拥有者都是来自关外的满族人,他们在寒窗苦读、功名利禄、混迹官场的时候,也注重琴、棋、书、画的学习和传承,演奏乐器也是他们读书之余的另一种消遣的重要方法。很多商场巨富、官场显贵在对音乐的发展、乐器的传承上,起到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弦索备考》的中乐曲雅致温润,很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家的屋子里或者是自家的院落里演奏,基本上不可能在比较重大的场合或是重要的场所出现。很明显,长此以往,这样的音乐传递受到国家制度、家庭环境社会层次、社会等级、发展环境等各种局限性的因素制约。(www.xing528.com)

对于《弦索备考》的演绎艺术和重新创作:我国古典的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没有作曲家,乐曲的演奏与创新是在乐曲的传承中不知不觉中由演奏家完成的,这些演奏家包括文人墨客、宫廷乐者、民间演奏者。所以,乐者的演奏技艺、自身的天赋、音乐创作能力、对音乐的见解对于音乐传承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不同的艺术派别演奏同样的乐曲,演奏出来的风格也是不同的。《弦索备考》的几首乐曲,在不同音乐种类、不同派别的传承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弦索备考》的复原有以下几点要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一定要找到最后的传人;二是在演奏艺术上的方式方法,有定弦、指法、音律三种;三是对于演奏艺术的特点,或是曲高和寡与阳春白雪,或是刚硬和柔软等。定弦法:弦索十三套乐曲的定弦法特别的丰富、复杂,这是此乐种在研究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方面,因为当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兴起,弦索乐器的定弦法已经特别规范化,所以每一种乐器的音乐特征、独特的内容等被很大限度的缩小,弦索乐器原本特有的自然风格基本上全部被改变了。现在的研究就是想要从弦索十三套所留下来的乐器法、定弦法、演奏法中,重现我国的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由此来补充《弦索备考》丢失的经典内容,弥补乐谱没有记录的东西。爱新觉罗·毓恒先生三弦传谱的弥补效果显得宝贵的原因,一是让弦索十三套的演绎艺术和乐曲特点还有整体性研究拥有了实质性的发展;二是对于《合欢令》和《将军令》这两首乐曲丢失的内容,在音响复原和文献研究工作方面,存在着特别大的难度。但是爱新觉罗·毓嵖先生的三弦传谱填补了《弦索备考》乐谱缺失的内容,不但定弦、定调、曲体构成等方面弥补了很多空白,最为重要的是让《弦索备考》从实质上变成了“弦索十三套”,这样曲目的数量特别完整没有缺失。

《弦索十三套》早在清朝的时候在北京就特别的流行,无论是在处于上层的达官贵人还是在以文人墨客自居的读书人之间,流传之广让人难以想象;而且因为地区的差异,“十里不同风”,在乐曲的音调方面,“东城”和“西城”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别,这个地域性的特点在《弦索备考》谱中都已经有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弦索十三套》的合奏完全没有机会再看到。《弦索备考》如今被收藏在我国最权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这个乐谱已经被曹安和、简其华把工尺谱改成五线谱,名字取为《弦索十三套》,在1955年到1962年这几年,分成三集,被中国人民音乐出版社分批次印刷出版。1986年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按照《弦索备考》上记录的音乐曲谱和所需音乐把这十三套乐曲全部演奏出来,在举行的规模庞大的弦索十三套专题音乐会上录制了全部音响。在2016年11月到12月的时候,中央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谈龙健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三次讲座,而且是连续开。谈龙教授的讲座从弦索十三套的理论、乐谱基础到音响还原的研究过程、从音响的还原到音色韵味复原的漫长过程这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三弦这古典古老的中国乐器以及还原荣斋的《弦索备考》的过程。

《弦索备考》的出现和不断改革有利于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特色,是我国艺术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