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话筒使用的最佳方位、距离和角度

话筒使用的最佳方位、距离和角度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话筒的使用距离与方向若想更好地将声音拾取,就要找到使用话筒的最佳方位——主要指不同的情绪变化和空间环境下嘴与话筒的最佳距离和最佳角度。由于双指向式话筒侧面的灵敏度极低,在室内多轨录音中使用也能够有效减少来自附近其他声音的干扰。如果把话筒视作受众的耳朵,那么听声辨位中的“位”就应该是配音员所在的发声位置。

话筒使用的最佳方位、距离和角度

(一)话筒的使用距离与方向

若想更好地将声音拾取,就要找到使用话筒的最佳方位——主要指不同的情绪变化和空间环境下嘴与话筒的最佳距离和最佳角度。一般情况下,当一位配音员面对一支单指向话筒时,话筒与声源(嘴)的最佳方位是:距离20-30cm(即三拳左右),且正向面对。当然,在塑造某种特定声音形式的时候,配音员也会利用嘴与话筒的距离和方位灵活调整,帮助实现声音的明暗虚实变化,以适应广告整体风格的需要。但是切记一点,调整的前提是确保声音能够有效拾取。如果两人或多人共用一支话筒时,则更需要解和对准话筒的有效拾音区,否则拾音质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多人配合还要树立“抢话筒”和“让话筒”的意识,若两人共用一支双向话筒拾音时,可根据两人的声音特点和强弱,适当地分别调整两个人与话筒的距离,以求达到两人的声音和谐与音量平衡。

(二)话筒的指向性

话筒指向性,是话筒对来自空间各方向声音灵敏度模式的一种描述,是话筒的一个重要属性。配音时,选择话筒首先考虑的就应该是其指向性,其次才是话筒的其他属性。话筒可以分为全指向话筒和单一指向话筒。单一指向话筒通常有:心型指向、超心型指向与双指向话筒。

1. 全指向话筒

全指向话筒,是全方向性拾音。其范围是以话筒为中心的球形范围,拾音的质量只与声源距离有关,而与声源方向无关,因此在球形范围内接收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一致。通常用来收录整个环境的声音,缺点是容易接收四周的噪声。

2. 心型指向话筒

心型指向话筒拾音范围是单方向的,拾取话筒前方一个宽角度范围内的声音效果最佳,而来自话筒其他方向的声音则会衰减,话筒后面的声音则无法拾取。

3.超心型指向话筒

超心型指向话筒,相比于心型指向话筒拾取前方较宽范围的声音而言,超心型指向抵消了更多来自麦克风侧面方向的声音,对侧向声音有较好的抑制性,也会降低很多回授音(主要为“啸叫”)的风险。正前方的拾音距离有所增加。

4.双指向话筒

双指向话筒,又称8字指向话筒,它的拾音范围是来自话筒的正前方和正后方(0°和 180°)的声音,对这两个位置灵敏度最高,拾音最强,抵消了大部分来自90°或270°侧面的声音,这两个位置灵敏度几乎为零,拾音最弱。这个制式是早期大多数的铝带式话筒的指向特性。双指向式话筒是很多立体声以及环绕立体声录音制式的组成元素。由于双指向式话筒侧面的灵敏度极低,在室内多轨录音中使用也能够有效减少来自附近其他声音的干扰。

(三)话筒辅助表达

话筒到底是什么?

孙悦斌先生曾在其《声音者》一书中提出一种观点:话筒是听众的耳朵。

那么,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你是用什么样的距离、方位、角度、语气、表情来对着听者的耳朵讲话的呢?将这些自然的行为与状态运用到话筒的使用上,会得到更加真实、形象的声音。

1. 利用距离与方位角度

人类的耳朵是可以听声辨位的。即使闭上眼睛,依靠听觉也可以感知到发声体是在他(她)的前后左右、上下远近、屋里门外,甚至可以将发声体的距离、方位、角度辨别得非常具体。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依靠听觉来预知周遭危险的来临。如果把话筒视作受众的耳朵,那么听声辨位中的“位”就应该是配音员所在的发声位置。利用这种与话筒配合的物理方法,配音员可以在声音形式中呈现出想要的特定的听觉感受。

例如:

十一大促,买家电上京东!

看到这样的广告语可以判定是一种“促销”,可以采用三种用声方式:大声喊叫、正常说话、窃窃私语。这就决定了,配音员与话筒之间的距离要有所区分,否则“耳朵”要么会刺耳、失爆(大声喊叫时离话筒过近)、要么无法听清楚(窃窃私语时离话筒过远)。按照生活中的交流习惯,配音员可以调整好与“耳朵”的距离。

大声喊叫——站在离话筒15-20cm,甚至更远的地方,做出一个手臂朝向天花板的姿势,有力而快速地喊出。这种表现形式为了体现出一种急促感、紧迫感,用力量来强调机不可失。

正常说话——站在离话筒7-12cm的地方,用正常的音量说话。声音形式透露出一种善意的提醒,但依然是具有强调性质表达。

窃窃私语——“亲吻话筒”这是一个好莱坞配音演员的行业术语,尽可能地靠近话筒而不产生爆破音。这种声音形式是为了表达一种“悄悄话”的感觉,似乎是“我只告诉你”,造成一种故作玄虚的神秘之感,促使消费者行动。

不仅是“距离感”,配音时,声音通过话筒的拾取之后,会在听觉上产生“空间感”“方位感”“角度感”。这些都可以依靠配音员的嘴与话筒之间的方位、角度来调整。例如:画面上的声源是在下方位向上方位说话,那么配音员的嘴可以略低于话筒,同时微微仰头向上配音。这时,通过话筒的拾取之后,从耳机或者屏幕上听到的声音就和画面相一致了。那么,向下、向左或向右呢,同理可得。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不论配音员在话筒前以什么角度发声,都要保证在拾音区内。

2. 利用外爆与内爆

外爆,是一种声音形式“外放”的释放表现。表达时,要求配音员的嘴离话筒保持一定距离,或者是7-12厘米的正常说话,或者是15-20厘米的大声喊叫。曾经的“大力丸式”的配音就是采用这种“外爆”的声音形式,其特征是外露、强劲、声足与释放,在气息的控制上只留少许余气托送或者毫无保留(广告语常是片段式的,甚至可以后期剪切,因此,这类外爆表现可以将气全部用于表达)。前文中,我们说要“抓两头、放中间”,但是这一类型的力量集中点不仅在腰腹和口腔上,有时还会用到喉部的力量,因此,在表达时多注意嗓子的保护。“外爆”的表达方式多集中使用在零售、推销、甩卖等激情型的广告。例如:“只要998,马上带回家”“您还在等什么,立刻拨打屏幕下方的联系电话,抢购吧”。

内爆,是一种声音形式“内敛”的抑制表现。表达时,要求离话筒的距离较近,甚至可以采用“亲吻话筒”的方式。除了与话筒之间的距离上较“外爆”更近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内爆”是一种克制、回收、压抑与内敛。这种声音的表现形式来自于好莱坞配音的形式,是欧美人宽厚的嗓音天然形式的一种共鸣。特别是电影预告片会常常使用,一些深沉的广告片也会使用。其特点是降下一个八度,会使声音的表现更加细腻,而不像“外爆”把人逼向一个高度。现如今,这种声音表现形式在国内的广告配音中越来越开始流行,似乎越高档的商品也愿意使用这种表现方式。多集中在深沉、发自内心感受的广告片中。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内爆一样是“爆”,内爆不是一个“内心戏”,也是需要力量来表现的,但这种力量更注重腰腹,更注重上下的对抗。也就是说,下面在用力将气息往上顶,而上部就在开源节流、抑制回收。(www.xing528.com)

(四)话筒前的肢体语言

声音中是存在“声音表情”与“声音动作”的,这些需要依靠配音员的表情与肢体语言配合话筒的使用来实现。

话筒前,利用“肢体语言”辅助声音造型常常是配音员所忽略的。特别是新手,会去找“嗓子”的位置,会僵在话筒前一动不敢动,使劲抻着脖子、瞪着眼睛……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不仅使自己身心疲惫,更大的问题是造成“声音僵化”“表达凝滞”。当配音员把注意力越集中在声带、喉头的位置上时,其关注点已经不在脚本的要点上了,而是在干涩的眼睛、肿痛的声带、僵硬的颈背和手心中攥住的汗。而且,越是在意或保持某一声音的位置,就会使其更加疲惫。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一种语气或者表达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找到真实的感觉。来看以下建议:

1. 避免过度关注脚本

只有经验丰富的配音员才能够把目光从广告语脚本上移开,更多的“方向”则是让位给声音,确保其始终入麦。对大多数人来说,低头看脚本就相当于避开与受众的眼神、耳朵的接触。因此,配音员要掌握一种技巧,即在抬头看画面或人物嘴形,与低头看脚本这二者来回切换时,掌握好与话筒的距离、角度问题。

2. 声音动作

人类的听觉是可以辨别出“动作感”的。话筒前,如果配音员需要配合画面展现一些动作,可以运用适度的肢体语言来辅助。例如:

凯迪拉克

旁白(男声):你眼里有戏,我引人入戏;

你挥洒风度,我拿捏角度;

你讨厌迷路,还好我眼观六路;

每一步都默契的,恰到好处。

落版(男声):凯迪拉克2020新款CT6,与你更合拍。

这则广告中,画面上代言人胡歌一个轻巧地侧身瞬间进入即将关闭的大厅电动门,而此时,配音员的声音说到“你挥洒风度”,在配这句话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与胡歌同样的侧身动作来完成,声音动作非常逼真。“我拿捏角度”这句话对应的画面是车灯的一个弧线,这时候,配音员可以在处理“角”字时,使头部在话筒前画一个“V”字。

另外,身体的动作也可以用来塑造一些性格或者语气的特征。当双手或者双臂被紧紧地交叉在身体前面时,声音听起来也像是被保护,或者被人紧紧地抱紧,或者在没有购买产品前的无助。而相反,双臂张开会给人一种拥抱产品所带来的曙光的感觉。无力的手臂或者下垂的肩膀会导致一种懒惰和无生机的声音,除非这些肢体语言是一种设计,期望最终的声音结果就是懒散的。例如:《脉动》广告配音中,开始的声音就是工作疲惫之感,当“脉动一下吧”之后,整个画面中的写字楼都春意盎然,自然地,声音的表达也要随之而改变。如果不是为了广告创意,就要放松手臂,让它们随着内心自由移动。双腿也是如此,会创造出不同的声音特质。双腿张开,双臂张开,其声音就越洪亮、越有力、越自信、越高亢。若将身体微微向后靠,额头上扬,会有一种骄傲的、轻视的态度等。

3. 声音表情

人类的听觉也是可以辨别出“声音表情”的。话筒前,配音员可以运用面部表情来完成。如果说肢体语言要“适度”“辅助”声音完成“声音动作”的话,那么面部表情就要“夸张”“完全”帮助声音完成“声音表情”。除非有一天,你成为老手,表情可以不动声色,但声音依然充满了表情。这种面部表情在表达语气与情感时可以辅助内心尽快获得感受。

例如上面《凯迪拉克》广告语“你挥洒风度”与“我拿捏角度”,怎样衔接二者?单看字面可以存在多种表达,这里可以通过画面的提示做出选择:胡歌的表演是嘴角右侧上扬,低头轻蔑一笑,可知,这句话必须有一种语气上的“比较”。因此,配音员也可以做出同样的表情,配合着从上向下俯视话筒的方位来实现“你”“我”的对比。再比如,前面的例子“十一大促,买家电上京东!”除了要与话筒保持一定距离,额头微微上扬外,还要双手握拳奋力挥向天空,与此同时,再“瞪大眼睛”做出声音表情,那种急促与强调会更加活灵活现。

如果想实现声音的表情化,就不要惧怕拥有一张“橡皮脸”。一语双关,两层含义:

一来,由于广告为了吸引大家注意,常常会是夸张、变形或者新奇的。在话筒前配音的时候,为了达到与广告中的演员“表演”一致的效果,有时候需要配音员的“面部狰狞”。这时候,嘴与脸部的肌肉可以适度的夸张,以达到最佳的配音效果。

二来,学会放下内心的自我保护,这就是工作、这就是创作,没有什么难为情的,为了达到最好的声音表达效果,就要做到在话筒前解放天性。对许多人来说,这很困难。也许,过往的一个话筒前表现时遭遇的尴尬时刻、一段被嘲笑的痛苦经历进入了配音员的记忆,阻挡他(她)自然展现情绪;也许,配音棚产生的外界压力会阻止配音员集中注意力;也许,配音员自己就不相信“这个人”真实存在,或者不相信“这件产品”会有如此功效……有些杂念阻止了配音员在话筒前的自然表现。对于一个依靠理智而不是本能的成年人来说,应释放大脑的控制,打开情感的闸门,由内而外地彻底释放自我,而不应束手束脚。

【注释】

[1]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2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117页。

[2]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2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74页。

[3]张颂:《播音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第70页。

[4]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2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151页。

[5]付程:《实用播音教程》(第2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第2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