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⑥根据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比赛安排及训练的需要,按规则要求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②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总务处每学期初和期末至少两次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维修。④体育教师在实施室外教学时,要预先检查场地和器材,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和设置警戒标志。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社会化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力度。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高校内部管理

1.高校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

为使学校体育器材得到合理充分地利用,更有效地服务体育教学,制定如下制度:①体育器材室是体育器材存放、保管的重要场所,应由专人负责。未经许可,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入体育器材室。②建立体育器材的总账和明细账,做到账物相符,如有变动及时做好记录,每学期期末核对一次,做到账物相符。新添置的体育器材先入册登记后再使用。③室内各类体育器材应分类存放,做到整齐、有序,登记注册,便于借取使用。④体育器材是为本校教学、训练、活动服务的。未经学校批准,不得随意外借。为保证活动时间,器材的借、还必须在课前课后进行,不在上课中进行,否则不予办理。⑤体育器材使用实行登记制度。凡借用的体育器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训练的情况下,应按规定办理借用手续,借用期间一律不得转借。⑥体育教学使用的器材,必须由任课教师填写体育器材借用单方可借用。下课后须按时归还,如有丢失或损坏,一律由任课教师负责追回或令其原价赔偿。⑦班级课外活动借用器材,由班主任领借,并做好登记手续,当日归还。器材不得随意借给学生,如有丢失或损坏应由班主任负责追回或令其原价赔偿。⑧运动队训练比赛所借器材、服装由主教练负责统一借用,统一收回,比赛结束后及时归还。⑨除带业余训练队的体育教师自行管理部分训练器材外,大件器材随借随还,不得擅自保管。体育教师常用的器材(如秒表等),借用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学期,学期末办理借还手续,第二学期重新借用。⑩学校体育器材和设备原则上不向校外出借。特殊情况必须经学校批准后,按规定办理借用手续,并按时归还。借期内不得转借,如有损坏和丢失,均照原价赔偿。

2.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设施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保证体育课、运动训练和学生课余锻炼的正常进行,使器材管理者的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特做如下规定:①管理人员应遵守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工作岗位,履行管理义务,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工作认真负责。②要树立为教学服务思想,对每天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供应。③每天上课前半小时与上课教师进行沟通,根据课程表内容和教师上课所需器材清单,进行检查和清点相关器材,并运送至上课场地。下午课余时间,做好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器材供应服务。④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教学要求,检查场地、器材,并到学习总务处办理器材领用手续,给器材编号、登记做好开学前的准备工作。⑤每学期结束后,对全部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分类统计报学校总务处,以便及时进行部分器材的报废及补充下学期教学器材工作。⑥根据学校和体育教研组的比赛安排及训练的需要,按规则要求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⑦老师上课所需器材要严格遵守借还制度,如遇丢失或人为地损坏、换球,要及时通知任课老师和体育教研组,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3.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要求

安全要求包括:①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学校实施体育教学、安排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天气、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安全因素,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②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总务处每学期初和期末至少两次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维修。③体育组和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场地要勤检查,若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总务处,并放置警示牌(警示牌由总务处制作若干块)。总务处要及时对体育设施、器材进行维修或更新。④体育教师在实施室外教学时,要预先检查场地和器材,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和设置警戒标志。要注意场地中的不安全因素,学校后勤人员经常平整场地,清除小石子等。⑤任何体育器材设施在使用前,要认真、仔细检查过后方可使用。

(二)学校开放管理

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是加快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向社会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的需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体育设施,归根结底要服务社会。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体现了“取之于民,服务于民”的公共政策。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社会化,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大举措,是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需求。高校体育设施管理社会化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职能,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www.xing528.com)

1.组建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机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体育产业立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要敢做天下文章,努力扩大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对外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既要敢于打破区域性和行业性界限,打破所有制和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更要力促扩大对外交往,努力提高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开放度,不断推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的新发展。

2.高校与社区的合作运营

高校与社区合作运营的目标,是以高校与社区互动,实现“双赢”为出发点,在确保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高校社区安全为原则的前提下,做到开放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建立高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机制,高校要同社区积极探索高校资源开放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努力创造出高校资源开放、整合的特色,提高高校体育资源使用效益。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社区群众开放力度。[1]

3.健全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管理机制

当代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是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如何从政府直接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过渡,实现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到今天,社会化、产业化、科学化、法治化正成为其重要的特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纯行政管理高校体育的计划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化的体制模式,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必须依靠各行业体协和体育社团的共同努力。走行业化和社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高校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规律,也是解决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必要途径。

4.制定政策和保障措施

各地经验表明,高校体育设施服务社会要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很多的条件,其中之一便是确立政策与法规框架。积极引导大众体育健身作为基点,呼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基金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体育设施社会化服务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